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8章 农村教育现状初探(1/2)
一堂公开课下来,照例要评课,整个评课的过程,就像是在开批斗大会,小夭的课堂被批判得体无完肤。因为她的课堂过于另类,完全没有常规语文课的规矩。一篇长长的课文,她只要求学生会读会写生字,会流利地将课文读通顺,再处理一下课后的练习题,一节课下来,轻轻松松就搞定了一篇课文。至于哪个重点的词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自己有什么体会等等,压根儿就没涉及。更没有理解某个重点句的意思,反复读,反复品味,再读出感情什么的,那些语文课堂惯常的花样儿,她一概舍弃。一位评课的副校长对此表示质疑:“一本书总共就那么三十来篇课文,你这一节课就搞定一课,走马观花似的,最多一个多月就能完成新课。那么,剩下的几个月时间,你的语文课拿什么东西来上呢?”
小夭理直气壮地回答:“语文课就非得只上语文课本吗?我们不是有那么多文化的精髓吗?什么唐诗宋词,什么外国的,古代的经典小说,经典童话,这些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欣赏嘛。”
“欧阳老师此话差矣!你这是在走弯路你知道吗?你说的那一套如果放在城里,挺有意思。但是,在农村,恐怕你还不甚了解,我们的学生中有很多都是和隔辈人住一块儿,父母都在外打工,你让他们去哪儿准备那些安徒生童话的,总不能让一辈子也没进过城的老人去书店找这些经典书籍吧。难道说你每一堂课都要大费周折地去复印?”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语重心长地说。
这一来,小夭还真被问住了。教育学理论提到教学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面对农村学校这一特殊的教育环境,她的教育理想要实施起来还真是举步维艰。
不少教师还针对她散漫随意的教态提出质疑,说上课时老师得有老师的样儿,下课的时候和学生开开玩笑,疯疯玩玩的还说得过去,但是在课堂上随随便便地和学生开玩笑,说笑话那就有失体统了,不符合一个老师的身份。
亏得小夭是个足够坚强,定力够好的人,这一阵又一阵的唇枪舌剑,可没把她给打垮,她像个没事儿人似的,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整套听觉器官就像个精密的过滤器,将那些不愉快的,对自己没用的东西一一滤提,只留下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对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有用的东西。
这不,评课一结束,她就邀请办公室的许明明老师陪她一起去选十字绣。许明明是个音乐老师,由于同样在年级里上着数学课,只把音乐课当成了副业。许明明比小夭早一年出来,长相一般,一米七的个子,身材超级棒,像个模特儿。小夭一米六,足足比她矮了半个脑袋,再加上皮肤白嫩,又梳着个马尾辫,和略显成熟的许明明走在一起,越发像个高中生。许明明喜欢和小夭一起混,遇事没什么主意,总由小夭给她参谋。她和镇派出所那哥们儿好了半年,闹矛盾,还是小夭给开解的,为此,那个叫王小董的家伙还特意请上许明明和小夭,去城里海吃了一顿。王小董另有企图,席间给小夭介绍了他的一个朋友吴鹏越,吴鹏越是香樟镇副镇长的独子,在永兴市人民医院上班,是个外科医生。吴鹏越条件好,眼光高,大学里曾是众多女生的偶像。分到人民医院后,也被众星捧月般捧着,眼光越加挑剔。一开始,他没觉得小夭有什么特别的,美女见得多了,小夭的长相似乎也算不得倾国倾城的那一种。但是,一顿饭下来,他就主动要了小夭的电话号码,王小董偷偷地和许明明谪诂:“这回有戏!”
小夭思维单纯,傻傻地认为这纯粹是王小董为了感谢她对许明明的劝诫而请吃的饭。后来,许明明给她分析了事情的原委,她一下子就来了气儿,说什么把自己蒙在鼓里,好像是给古代的王子择妃似的,凭什么自己就得被人选?她完全不把吴鹏越放在眼里,他打来电话,她也只是礼貌性地敷衍了事,丝毫不愿意和对方有进一步的发展。
不过,这也不影响她和许明明的友谊,两人经常在一块儿一边听音乐一边捣鼓十字绣。十字绣是一项十分机械的工作,哪怕是一个毫无美术细胞的人都能根据现成的图纸织就一幅杰作。小夭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她喜欢看到洁白的底布上一点点地拼凑出精美的图案。刚绣完了一幅粉色郁金香,她又拉着许明明陪她去挑选别的图案了。公开课这件事儿算是告了一个段落,她仍我行我素,按照自己的思路开展教学,至于某位老师提到的现实问题,只有走一步算一步了,车到山前必有路,她坚信到时候一定有解决的办法。
接下来就是周五的家长会,为了和家长进行更好的沟通,她先在班上作了详细的调查,主要是想了解班上孩子家长的文化状况。一调查下来,发现班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孩子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再有三分之一的孩子父母两个人至少有一个在家,剩下的三分之一是父母都在家的。父母都在外打工的孩子们,绝大多数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少数老人有点文化,识得几个字;有父母在家的孩子比较幸运,父母大都是七零后,没文化的只是极个别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她要求开家长会的时候必须由有文化的现监护人来参加,如果现监护人没文化,那让他(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桃夭千里》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