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 12 章 经络(1/2)
经络学说概述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分为:经脉、络脉。
经脉分为: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络脉分为:十五脉络、浮络和孙络。
十二经脉分为: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十二经脉命名原则:①手足;②阴阳;③脏腑。
十二经脉的走向:阴升阳降。
《灵枢.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相为表里的阴经和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同名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头面部的分布:
阳明经主要行于面部,其中足阳明行于额部;
少阳经主要行于侧头部;
手太阳经主要行于面颊部;
足太阳经主要行于头顶和头后部。
四肢部的分布:
手足三阴:内——阴——太厥少;
手足三阳:外——阳——阳少太。
足踝内踝尖上八寸以下,足厥阴肝经在前,足太阴脾经在后,八寸以上,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后。
躯干部的分布:
循行于胸腹部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肾胃脾肝。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手太阴肺经——【食指端】——手阳明大肠经——【鼻翼旁】——足阳明胃经——【足大趾端】——足太阴脾经——【心中】——手少阴心经——【小指端】——手太阳小肠经——【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足小趾端】——足少阴肾经——【胸中】——手厥阴心包经——【无名指端】——手少阳三焦经——【目外眦】——足少阳胆经——【足大趾】——足厥阴肝经——【肺中】——手太阴肺经。
奇经八脉
1、督脉:阳脉之海
2、任脉:①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②主胞胎
3、冲脉:与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有关。“冲为血海”;调节十二经气血称“十二经脉之海”。
4、带脉:主司带下,约束诸经。
5、阴阳跷脉:①主司眼睑开合;②主司下肢运动。
6、阴阳维脉:阳维脉维系阳经;阴维脉维系全身阴经。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一、经别
经别的概念:别行的正经。十二经别,就是十二经脉别行分出,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
经别的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
经别的生理功能: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加强十二经脉与头面的联系;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二、别络
别络的概念: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别络有15 条,即十二经脉各有一条,加上任脉、督脉的络脉和脾之大络。
别络的特点:别络是络脉比较重要得部分,对全身无数细小的络脉起着主导作用。
别络的生理功能:加强十二经脉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别络对其他络脉有统率作用,加强人体前、后、侧面的统一联系;灌渗气血以濡养全身。
三、经筋
经筋的概念:是十二经脉连属于筋肉的体系,其功能活动有赖于经络气血的濡养,并受十二经脉的调节。
经筋的生理功能: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
四、皮部
皮部的概念: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概念分区,称为十二皮部。
皮部得生理功能: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功能。
体质的概念和构成
一、体质得概念
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父母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得固有特质。
二、体质的构成
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三、体质的特点
①先天遗传性 ②差异多样性 ③形神一体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自学中医》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