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 12 章 经络(2/2)
好书推荐:
④群类趋同性 ⑤相对稳定性 ⑥动态可变性 ⑦连续可测性 ⑧后天可调性。
病因与发病
一、病因
1、病因分类的发展:①《内经》首次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②《金匮要略》指出疾病发生有三个途径;③陈无择提出了“三因学说”。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2、中医病因学说的特点:辩证求因。
3、六淫致病的特点:①多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②可单独致病,也可相兼致病;③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④受邪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
4、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②风性善行而数变;③风为百病之长。
5、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③寒性收引。
6、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性升散,耗气伤津;③暑多夹湿;④易扰心神。
7、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湿性重浊;②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③湿性粘滞;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8、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
9、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②火易耗气伤津;③火易生风动血;④火易致肿疡;⑤火易扰动心神。
二、疠气
1、疠气的概念:疠气,即疫疠之气,是一类具
不想错过《自学中医》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