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言情 > 古文常识 > 第15章 各类官职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5章 各类官职(1/2)

目录
好书推荐:

文官——政务

1、丞相

古代辅佐君主的最高行政长官。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丞相之名起源于战国,为百官之长,秦从武王开始,设左、右丞相。秦以后各朝,时废时设,后为明太祖所废,以内阁大学士行丞相职权,迄清末未予恢复。

2、三公

古代中央执掌军、政、监察的最高官职,

周代即有“三公”,一说为司马、司徒、司空,亦称“三司”;一说为太师、太傅、太保。

西汉初年用来称丞相、御史大夫等高级官员。东汉则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唐、宋虽沿用此称,却无实际职务。政和二年(112)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3、司徒

官名。掌管民户、土地、徒役的辅政大臣。相传商代已置。东汉建武二十七年(51)改大司徒置,东汉末罢,改置丞相。

4、司空

官名。相传商代已置,金文多作“司工”,掌管土木工程的辅政大臣。东汉建武二十七年(51)改大司空置。

后世则为工部尚书的别称,工部侍郎为“少司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

5、尚书

始置于战国, 是掌管文书的小吏。后来权势渐大。汉成帝时设尚书五人,分曹治事。隋代始分六部,是中央行政机构,以尚书为各部长官。以后历代相承。

6、太守

本为战国时郡守的尊称。西汉景帝时,改郡守为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

7、参知政事

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8、枢密使

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主要负责接受表奏及向中书、门下传达帝命;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

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家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

9、军机大臣

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枢臣”。

10、尹、令尹

先秦官名。春秋战国时,中原各国以尹为官名者不多。南方的楚,官名中带尹者极多。百官中最高者为令尹,另有左尹、右尹,为位次于令尹的尊官。秦汉以后,亦有尹官,如汉时的京兆尹、河南尹,均为京畿的地方长官。元代州、县长官亦称尹。

注:“尹”是官的通称,如令尹、府尹、京兆尹等,而不是知府的简称。

11、太史

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事。秦、汉设太史令后,其职掌范围渐小,职位渐低。

12、中书令

帮助皇帝在宫廷处理政务的官员,负责直接向皇帝密奏“封事”,责任重大。

西汉年间中书归属于内廷宦官机构,负责在皇帝书房整理宫内文库档案,有与皇帝频繁接触的机会,其主官称中书令。司马迁曾以太史公的身份担任中书令,职位在丞相之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中书令。

13、知府

也称太守 ,是州府最高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14、县令

一县的地方行政长官 ,又称知县。

15、县丞

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的官员。

16、里正

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17、里胥

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如《促织》:“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

18、主簿

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重要性减小。

19、侍郎

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以后,三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副长官。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

20、侍中

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侍中。

注:近侍的职位一般不高,很多都是宦官,对帝王的影响也不一定很大。

21、郎中

始置于战国,职掌侍卫。

秦汉设置,内充侍卫,外从作战。魏、晋南北朝,为尚书省郎曹长官。隋唐以后,各部都设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

22、从事

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如《赤壁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古文常识》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书页 目录
阅读推荐: 宿命之环 帝国之刃 今天开始当城主 诸天窃贼 长生修仙:我能用族人的气血加点 大奥术师她今天赚钱了吗 这本小说很健康 我在星际炼丹封神 人道大圣 斗破:家祖玄帝萧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