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三月上巳(2/2)
这毛绒绒的小玩意活灵活现,看着让人又爱又怕,好不稀奇,哪有不花钱买下来的道理。就连宫里都小小流行了一回,自是不提。
等到有人跟风也缝了出来时,齐家早已经改变策略。中秋节桂子飘香,做的绒花果子同样让人爱不释手。因为这时候齐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做头花,而是活灵活现的仿真花,仿真果,仿真盆景。当然跟如今用机器仿制的绢花塑料果子啥的又不一样,不过在那纯手工时代能够以假乱,真是非常了不起的。
齐家大老爷齐伯芝心满意足数银子的同时,也没忘记吩咐下去想方设法一定找到这户人家。到时无论花多少银子砸下去,看是把这小婢或买或雇还是怎么地,必须要弄回来。
只可惜前后两次得到的都是假消息,顺着河道一上一下寻找,白白耽搁了功夫却根本找不到人。哪晓得,其实是青黛已经被拘在家里陪同洛鸣凤学规矩,怎么可能还有机会出门。
上祀节又叫三月三女儿节或花朝节。上古时有沐浴祈福去污秽,插兰佩戴茱萸的习俗,跟九月九的重阳节遥相呼应。
《风俗通·祀典》:【周礼,女巫掌岁时以祓禊与浴故于水上舆洁也。】《后汉书·礼仪志》:【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疚,为大洁。】后来渐渐演变成为人们出门郊游的习俗,明太祖朱元璋就曾经在这一天专门率群臣到金陵城郊外上牛山踏春,举国欢庆。
到了三月三这天,人们都纷纷放下手里的事物,扶老携幼带着自家准备的食物和家人一起去到附近的郊外或河边江边踏春看景。年轻女娘们会把买来的或自己亲手用各种各样的丝绸绢帛做的花朵,装点在树枝上或是自己发髻上。
云阳县四通八达,汇集有五湖四海的人,过节自然花样百出。
青黛她们做的绒花样子新颖,布料又考究,因此很有销路,还没等到三月三这天正日子就销售一空。
也不多,抛开青黛预先垫付的费用以及这些的伙食支出,另外又给了哑婆和长贵一人一贯铜钱作为分红,余下赚回的有十三贯铜钱。
洛屈氏跟青黛都没抽成,洛鸣远交付这批绒花时就按照洛屈氏叮嘱的的,所得钱款原封不动让请那朋友顺路再帮忙贩买些东西捎回来。得到赚钱的消息后让洛鸣凤兴奋不已,嚷嚷着再去弄了布料来做,摩拳擦掌的打算赚个盆满钵满。
洛屈氏毫不客气地泼了她盆冷水——这本是无本买卖,不然一匹上好的漳绒自身也能够卖到几贯钱甚至十几贯钱。真要掏钱买了布料做好去贩卖,恐怕连投钱都赚不回来,更不要说是靠这个赚钱。
洛鸣凤只会简单的计算方法,来来回回数手指头,把自己都绕晕进去,呃,那就还是算了吧!
又过了几天,请托帮忙的朋友带回来的东西竟然是整整几十匹购得的本色棉坯布跟素绢。只要不是赫赫有名的松江布,坯布便宜的也不过一两百文一匹。就是买了回来请人印染,算下来也是很划算。
过去江南一带家家户户妇人女子纺线织布,男子刻板印染,几乎家家都有十几二十套模板。他们也会走街串巷给有不起模板的人,专门帮忙印染花布,被称作“印花匠”。
河心镇附近因为不出棉花,所以做“印花匠”这个行当的人其实不是很多,就是有也只是一些加工作坊专门从江南那边聘请过来的大师傅。
孙婶子的男人当年分家不均跟自家兄弟父母有了矛盾,赌气带着一家四口离开江南那边的家乡,多年后才辗转流落到此地留下。尽管是匠人户籍,替人染布印花现在只是他们家的副业,平常爷两个大多轮流在齐家码头做工啥的。
家什行头手艺都有,给那些买不起浇花布给女娃儿家做嫁妆的家里染布,赚的是几个辛苦钱,根本不够养家糊口。
青黛曾帮忙他家画过两次花样子刻板,比起以前孙大叔拥有的那几块匠气呆板的模板,她画出来的自然活灵活现很多。让孙家的生意渐渐地在附近几十里很有口碑,所以今年生意好了很多。
“
不想错过《明朝小妇人》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