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关于创作经历答石一龙问(1/5)
(1)
在写完《第二十幕》之后,我读了一段时间的书,开始把目光由农村、军营转向大都市,用一年多的时间写我的第一部表现大都市生活的长篇小说《21大厦》。从1978年开始,我开始接触大城市的各种人物,开始在济南、西安、郑州、北京这些城市里走来走去,开始用一个乡村人的目光去注视人类发明的这种庞大的聚居地。但我一直没敢写关于大都市生活的小说,手中的笔总有些打怵。《21大厦》是我这些年都市生活积累的结果,也是我在写作资源上的一种新的寻找。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必须经过的一截路,大量的中国人已在和将在城市生活,作为一个写作者,没有理由不去关注和表现他们的生存状态。
眼下,《21大厦》已经在《钟山》杂志今年第四期上发表,昆仑出版社也已出版了该书,书的发行量和反应还都不错。我想让读者在这本书里看到各色城市人物的生活实相,看到各种各样的生存挣扎,看到千奇百怪的都市情爱场景,看到情感和良心市场上的热闹景象,看到心灵被切割的场面,看到爱与美被埋葬的过程,看到上一代人的沉思,看到新一代人的精神质量……这本书写的只是一座大厦里的几个楼层,可我想让读者去感受社会各阶层人的心灵和生命律动;这本书里人物的活动范围限制在一座大厦里,可我想让读者由此延伸开去思考我们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这本书说的是当下的生活,可我想让读者由此去想我们民族几千年的过去和满怀希望的未来;这本书画的是地上的图景,可我想激起人们那种飞翔的冲动。
我们正处在一个飞速变化的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价值观念、道德标准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美和善继续在我们的眼前飘动,一些人灵魂深处的邪恶、自私和伪善也开始挣开束缚在人们面前现出身形,社会的精神状态开始出现新的景观,《21大厦》很想把这种景观作一个展览。
不满此处到彼处去,这里不好到那里去,飞离此地到彼地寻找,是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一再发生的事情。人生其实只有飞离与栖落两种状态。《21大厦》想把这两种状态表现出来。
(2)
创作起点的情景如今已一片模糊。我很小就爱听大人们讲故事,后来又爱读中外的小说,不知不觉间就喜欢上了文学。我第一次写小说是1976年,地点在山东泰安。我写的是一部长篇,说的是当年去台湾的老兵的生活,小说写有三十多万字,虽说也几易其稿,但因艺术准备不足,写得不成样子,最终也没能发表。后来一气之下,就把它烧了,如今想起来还有些后悔,当时不该烧的,放到今天看看也许对了解自己的过去会有好处。在这之前,我也写过诗。当然那时写的诗不过是一些顺口溜而已。写诗是在我当兵后不久开始的,大约在1973年或1974年。当时我在一个炮兵指挥连当文书,文书的一个任务是出黑板报,黑板报上的空白处,需要用诗歌来填满,我便自编一些诗句填在上边。我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是《前方来信》,发表在《济南日报》上,其时已是1979年了。
(3)
写小说就是要把自己感受到的思考过的发现了的东西尽情地倾泻出来,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也是痛快的,是一个暂时忘却一切的过程,不可能去想改编和稿费这些世俗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书写出来以后的事情。书写出来了,谁愿去改编影视多给一笔稿费,那当然是好事。
(4)
在今天中国农村的年轻一代人中,的确有“逃离土地”的现象。谁都知道,干农活是又苦又累的,种田的收入很低,农村的生活又闭塞又单调,所以许多农村年轻人便都把离开土地到城镇生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是一种符合人性本能的选择,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种要求。但人是离不开土地养育的,人对土地的厌弃和背离,造成农田的荒芜和被侵占,是会遭到惩罚的。逃离土地不是人类处理自己与土地关系的正确办法。我一方面认为年轻农民们应该逃离土地,对他们的举动充满深切的同情并给予鼓励;另一方面又对这种逃离的后果充满忧虑。不离开土地很难有好生活,逃离土地也可能会带来更坏的生活,农民们的这种两难处境也使我的内心处于两难的惶惑之中,我的一些小说便是在这样的心态下写出的。小说并没有去刻意反映什么,只是想去表现现阶段中国农民的命运,那其实也是人类的命运:不停地去寻找好东西,也不断地把手上的好东西扔掉。谁知道前边路的尽
头等待人类的究竟是什么?
(5)
我不是偏爱痛苦,而是痛苦无处不在,我们应该对痛苦给予注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得经历多少痛苦?患病的痛苦,失去长辈的痛苦,失恋的痛苦,家庭失和的痛苦,考不上理想学校的痛苦,找不到理想职业的痛苦,职务提升无望的痛苦,水灾、车祸、地震造成的痛苦,家境不好那种缺钱的痛苦,受歧视、轻视、蔑视的痛苦,朋友背叛的痛苦,战争造成的痛苦……可以说人一生充满了痛苦,人活几十年时间,浸在痛苦中的时候实在不少。痛苦为何这样钟情人类?是谁给了人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你能拒绝诱惑》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