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六十三章爱卿我要的是人才不要美女(3/5)
李新宇暗暗点头,这个青年说得有理。他走到那青年身边,问道:“小兄弟,你叫什么名字?”
“回这位先生,晚生张九幽,韶州曲江人。”青年拱手道,他皮肤黝黑,手指关节有些粗大,一看就是干过农活的。
“韶州离长安千里之遥,你怎么来的?”
张九幽笑了笑:“晚生从家里带了些岭南的荔枝干,一路变卖,换些盘缠,走了三个多月才到。”
李新宇心中微动,又问:“你觉得,如今朝廷最该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张九幽毫不犹豫:“是吏治!有些官员只知逢迎,不知体恤百姓。就像晚生家乡的刺史,为了讨好上司,强征百姓去修别业,害得许多人家田地荒芜。”
正说着,考官宣布入场。李新宇拍了拍张九幽的肩膀:“好好考,朕……我看好你。”
此次制科果然以时务策为主,第一道题便是“如何革除吏治积弊”。张九幽提笔时,想起家乡百姓的苦难,笔尖仿佛带着千钧之力,他写道:“吏治之弊,在于‘私’字。官员私于家族,私于勾心斗角,故视百姓如草芥。欲革其弊,当明赏罚,重实绩,使官员不敢私、不能私、不想私……”
李新宇在阅卷时,一眼就看中了张九幽的答卷。那字迹虽不华丽,却字字恳切,提出的“设监察巡按,三年一考,实绩与俸禄挂钩”等建议,正是他心中所想。
除了张九幽,此次制科还涌现出不少人才。有个叫王琚的考生,在“边策”一题中提出“以夷制夷”的策略,主张联合回纥、奚族共同对抗突厥,见解独到;还有个叫王毛仲的武将之子,虽出身将门,却毫无骄气,在“军制”策中提出改革府兵制,建立常备军,得到兵部尚书的赞赏。
放榜那日,曲江池畔人山人海。当张九幽看到自己的名字排在榜首时,激动得泪流满面。王翰、王琚等人也纷纷找到自己的名字,互相道贺。
而崔承业看着榜单上那些陌生的寒门姓氏,气得浑身发抖:“一群土鸡瓦狗,也配登堂入室?”
他的门生悄悄劝道:“侍郎,这些人虽一时得意,却无根基,迟早会被咱们排挤出去。”
崔承业冷笑:“走着瞧。”
李新宇在御书房召见了制科前十名。他让内侍搬来几案,与众人围坐在一起,像朋友般交谈。
“张九幽,”李新宇笑道,“你在答卷中说要设监察巡按,朕准了。你就去做第一任江南道巡按,如何?”
张九幽起身行礼:“臣遵旨!只是臣年轻识浅……”
“年轻不是问题,”李新宇打断他,“朕比你大不了几岁,不也坐在这个位置上?朕给你尚方宝剑,若遇贪官污吏,先斩后奏!”
张九幽眼中燃起火焰:“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王琚被任命为朔方军参军,辅佐节度使防御突厥;王毛仲则进入禁军,负责训练新兵。这些寒门士子,如同新鲜血液,开始注入大唐的肌体。
然而,世家大族的反扑也随之而来。崔承业联合陇西李氏、荥阳郑氏等几家,上奏说这些寒门士子“骤登高位,恐难服众”,请求皇帝“循旧制,以世家子弟填补要职”。
李新宇将奏折扔在地上:“服众?靠的是实绩,不是门第!张嘉贞治漕运初见成效,张九幽在江南弹劾了三名贪官,王琚在朔方打退了突厥的小规模袭扰,他们哪个不比那些只会空谈的世家子弟强?”
他当即下旨,将崔承业贬为虢州刺史,调离长安。这道旨意震动朝野,人们终于明白,这位新帝求贤的决心,绝非一时兴起。
第四章外患骤起,才尽其用
崔承业被贬后,朝堂上的保守势力虽有所收敛,但暗流仍在。就在此时,漠北的突厥突然南下,攻破了西受降城,掳走百姓数千人。消息传到长安,朝野震动。
早朝上,兵部尚书郭元振奏道:“突厥可汗默啜趁我军换防之际突袭,西受降城守将战死,现需即刻派兵增援。”
“派谁去?”李新宇问道。
殿内一片沉默。老将多已年迈,年轻将领中,世家出身的要么怯战,要么缺乏实战经验。
就在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陛下,臣愿往!”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左武卫中郎将薛讷出列。薛讷是名将薛仁贵之子,却因不善钻营,多年来一直郁郁不得志。
郭元振皱眉:“薛将军虽勇,然突厥此次来势汹汹,恐非一人之力可挡。”
李新宇却看着薛讷:“薛卿有何破敌之策?”
薛讷朗声道:“突厥虽勇,却不善攻城。臣愿领兵五万,先据守中受降城,再派轻骑袭扰其粮道,待其疲惫,再以主力决战。”他还详细分析了突厥的兵力部署、粮草补给路线,条理分明。
李新宇点头:“好!朕便给你五万精兵,再派王琚为参军,辅佐你谋划。”
王琚上前一步:“臣遵旨!臣已查知默啜的粮草囤积在漠北的郁督军山,可派一支奇兵前往焚毁。”
李新宇看向两人:“军中之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天狼诀贰》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