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9章 英魂(番外篇)(2/2)
这一路,有追杀,有误解,可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停下听故事。在豫州,书生们聚在茶楼,听灵娜讲卫峥最后一战,有人当场挥毫写《北境魂》;在扬州,船娘把故事编进渔歌,摇橹时轻轻唱;在金陵,老将军捧着《英魂志》落泪,说要面圣请旨,为英魂立碑。
我与灵娜知道,这不是终点。英魂的传承,不该只靠我们的脚步。在金陵城墙上,灵娜望着秦淮河的灯火,说:“该让更多人,成为传火者。” 于是,我们在各地留下《英魂志》抄本,教百姓们口耳相传。那些故事,像星火,落在九州大地上,渐渐成燎原之势。
全体人民视角:觉醒与铭记
北境的百姓,最先知道卫峥们的死。胡骑退去后,我们在烽火台旁捡残骨,用粗布包了,想找地方埋。可胡骑不让,说这些 “叛逆” 不配入土。可咱北境的人,骨头硬!夜里,老猎户带儿子摸黑去,把残骨埋在松林最深处,还立了块木牌,用炭笔写 “卫将军之魂”。
后来听说古灵娜和霍雨灵要为英魂写传,咱老百姓攥着粮食往他们住的破庙送。王寡妇把陪嫁的银镯子塞给灵娜,说:“姑娘,路上换盘缠,一定把将军们的事传出去!” 李老汉把猎来的狼皮给雨灵,说:“带着这皮,挡风!” 咱知道,这俩年轻人,是要给咱北境的英雄,讨个说法。
他们走后,胡骑细作来查,把破庙翻了个底朝天。可咱老百姓,谁也没吐露半个字。赵大柱被打得皮开肉绽,咬着牙说:“不知道!” 咱心里明白,只要灵娜和雨灵把故事传开,英魂就不会被忘。
南边的消息,慢慢传回来。听说他们在玉门关被书生嘲笑,咱北境来的商队伙计,把那书生的货全买了,却分文不取,只说:“听听北境的故事,再卖货!” 听说他们在凉州遇刺,咱在凉州做苦工的汉子,连夜抄起铁锹,把那片客栈翻了,非找出刺客不可。
后来,各地传来消息,说有人讲卫将军的故事了,有人写文章了,有人唱歌了。咱北境的老人们,把这些消息当宝贝,凑在村口大槐树下,让识字的后生念。念到卫将军咬着长枪杀敌,有人哭,有人笑,哭的是心疼英雄,笑的是咱北境的汉子,就是这个血性!
再后来,金陵城里传来消息,老将军要请旨立碑。咱北境百姓,连夜赶制万民书,用血手印按了密密麻麻的红印。书里写:“北境的土,埋的是咱的兄弟、父亲、儿子,他们是英雄,该被天下知!” 这份万民书,跟着商队、镖师、书生,一路往南,最后摆在了皇上面前。
当听说要为英魂立碑的旨意下来时,北境的百姓们自发聚到烽火台。老猎户带着孙子,在松林里挖出当年的残骨,用新的棺木盛着。王寡妇把家里最红的绸缎拿出来,给棺木裹上。李老汉宰了养了三年的羊,说要让英雄们临走前,吃口热乎的。
立碑那日,九州各地的人都来了。南境的书生捧着祭文,北境的百姓捧着土,卫峥的残骨入葬,石碑上刻着 “北境英魂,永镇山河”。古灵娜和霍雨灵站在碑旁,百姓们自发跪下,行三拜九叩大礼。这一拜,是谢英雄舍命,二拜,是谢灵娜雨灵传魂,三拜,是愿英魂不朽,家国永昌。
从那以后,每年清明,九州百姓都会到各地英魂碑前祭拜。北境的孩子,会在长辈的讲述里,知道卫峥的故事;南境的书生,会把英魂写入诗赋;西域的商队,会把英魂的传说,带到更远的地方。那些曾被风沙掩埋的英魂,终于在全体百姓的守护与传承里,成为九州大地的精神脊梁,让后世子孙,永远记得—— 有一群汉子,为了家国,把生命燃成了照亮山河的光。
不想错过《变身大黑塔,国运之战起》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