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1 章 以大事小(1/2)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践事吴。”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这段话依然是来自于孟子和齐宣王之间的对话,孟子回答齐宣王的问题。我们看齐宣王,如果向一个智者问问题,我们可以直接问自已心中的困惑,困扰自已的事情,那么这个问题既是困扰我们的事情,也是我们最关注的事情。
我们接下来看齐宣王,困扰他的事情是什么?他最关注的问题又是什么呢?我们知道齐宣王是喜欢用兵的,也就是好战,所以好战自然他跟邻国之间的关系不会太好。
所以这里他问孟子,交邻国有道乎?和邻近的诸侯国相处有什么样的方法吗?我需要有什么样的原则,这里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
比如说,如果我们搬到了一个新的住所,我们要去思考如何和周围的邻居去相处呢。再比如说,我们来到了一个新的公司、新的企业,我要如何与新的同事去相处呢,有什么样的方法和原则吗?
我们去想一想,该怎么去做?如果我们自已是有智慧的、是强大的、是有德行的,我们需要对于比我们弱小的人,我们要去仁爱,去给他付出更多的帮助。
如果遇到了比我们更强大的人,我们要学会收敛自已的锋芒,这样我们既可以与强者交往,同时也可以与弱者交往,那我们还可以讲一个简单的小智慧。
比如说我们与同事,与邻居如何相处呢?我们是不是可以给对方更多的关怀和帮助,我们是不是可以准备一些小礼物,礼多人不怪,那就可以和周围的人很好的去打交道,这是对于我们个人而言。
可是对一个国家而言,难道送一些小礼物就可以吗?好像显然是不行的,每个诸侯国之间都有他自已的利益,都有他保全自已国家的方法,以及这样的想法。
显然并不是通过一些小礼物,可以解决的问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无非是我们要有什么样的智慧,如何与邻近的国家去相处。我们接下来,学习孟子的智慧,要如何与邻国相处。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孟子讲,有方法。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你看我们通常的思维是以大欺小,当齐国变得更强大,他就会欺压邻近的小国。
我们在生活当中也是如此,当我们变得强大,我们会习惯性的以大欺小,而这里孟子告诉我们以大事小,什么叫是事,事奉,帮助别人做事情。举个例子,说我们在家事奉兄长,也就是服事帮助我们的父亲和兄长,去做事情。
比如说我们在企业,我们去帮助和服事领导去做事情。通常我们处下位的时候,我们会愿意事奉处上位的人,愿意服从和帮助他去做事情,可是这里孟子告诉我们,要学会以大事小。
当我们强大,当我们处上位的时候,还能服事于比我们弱小的人,还能去帮助他做事情。惟仁者可以的,只有仁者才能以大事小,历史上有没有以大事小的故事呢?
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接下来孟子讲到,汤是商朝的创造者,开国之君。葛也是一个小的国家,汤和葛以前都是夏朝的附属国。汤比较大,葛比较小。但是汤并没有去欺压葛国,而且是以大事小的,汤和葛之间发生过很多的故事。
比如说商汤,既然他是商朝的开国之君,他是开明的,是圣明的,勤于政事的。是爱护百姓的,相反葛国的国君葛伯,这个人是贪婪的昏庸的,并且实行的是懒政,并没有什么样的作为。即使那个时候最注重的是祭祀,而葛伯也并不去祭祀,那么商汤知道了这个事情,就去问葛伯,为什么不祭祀?
葛伯说,我们没有牛,没有羊,要如何祭祀呢?商汤就派人送去了牛和羊,让葛伯去祭祀,可是葛伯依然没有用牛和羊去祭祀,而是大摆宴席把牛羊吃掉了。这个时候商汤又派人去问,为什么给你送去了牛和羊,你依然不祭祀,而是要把它吃掉?
葛伯讲,我们平时没有那么多吃食,好不容易有了牛和羊,我们当然要自已吃掉了。这个时候商汤又派自已国家的人,帮助葛国种粮食,并且派自已种粮食的这些亲人,去给种粮食的人带去食物,也就是不吃葛国的食物,并且帮助葛国去种粮食,这个时候商汤的美名,自然开始远扬。
大家都在说商汤的贤德,都在赞扬他,可以以大事小,所以他是一个仁者。而这个时候葛伯自然是被人非议的,葛伯是非常生气的。所以他就阻止这些送给种粮食吃食的这些亲人们,并且还打死了其中的一个孩子。
商汤知道了这些事情,非常地生气愤怒,后来就灭掉了葛国。因为这个人实在是不可教化,一而再,再而三的去帮助他,可是却屡教不改,甚至还打死了孩子,因此就灭掉了葛国。
文王事昆夷。文王指的是周文王,昆夷指的是西戎的小部落,文王那个时候已经很强大,西戎的小部落也就是昆夷,他们是游牧民族,所以并没有那么多的粮食和财物。
这个时候昆夷就屡次来犯周文王的地境,历史上有记载,说昆夷一日三至周之东门,也就是一天骚扰周文王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孟子,详解版》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