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六十九章 卷二(1/5)
青年点很热闹,院子里扯一根长长的晾衣绳,每扇窗户都开着。每到晚上吃完了饭,他们总爱去隔壁西院玩,谭木匠家人多热闹,一群小子,一个丫头,小板凳也多。青年们刚搬进新房时,洗衣服全蹲地上洗,觉得很累,垫个砖头又凉,有人想起去西院借个小板凳吧,谭大叔谭婶很热情,用什么都随便拿,一来二去,青年们便和谭家混熟了,有时候弄什么好吃的,谁来赶上了也尝几口。
有一天,做的是高粱黄豆水面贴饼子,刚起锅时,王忆涛过来借锤子,她要在屋内再扯一个晾衣绳,省得雨天衣服不干。
“尝一尝王忆涛,别客气!”谭婶儿边起饼子边给她递过去一个,王忆涛拿着锤子一转身,“真不好意思,大婶儿我不吃,我吃完饭了。”
“客气什么,尝两口。”说着给她掰下一半“吃吧!”
王忆涛只好接过来,小口咬了一下,嚼了嚼,“大婶儿真香,我头一回吃这种饽饽,又香又甜。”
“那你把这个拿着吧!”
“不了,好不容易做的,走了。”说着出屋了。
前几天甄丽做饭,谭大婶儿拿过来两棵酸菜,“咱家的缸底儿,孩子们都嫌太酸不爱吃,你多洗几遍,熬点汤就饽饽吃,可爽口了。”甄丽便切丝炖了一锅酸菜汤,切点葱花放里,中午这顿饭,大家都呼“太过瘾了,六月还能吃着酸菜。”
小孩子们常常踢口袋,跳猴筋,这些女青年们也爱踢几下,跳猴筋更是拿手,也蹦哒几下。王忆涛跳起猴筋来,身轻如燕,别看她个子挺高,两只脚勾住皮筋,前后左右的两腿灵活极了,身体也随时前后左右的运转,轻松活泼的样子,小孩子们都爱和她玩耍。
谭家的老大,谁也没见过,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携妻儿回来,老二是元顶小学的老师,最近总把女朋友带回家。老三是个当兵的,大家从未见过。
过了年后,三月份了,青年们陆续从城里回来了,他们发现,谭家多了一位小伙子,穿着军装,很威武结实的样子,中等身材,两眼不大,但神采奕奕,蛮帅气的。
青年点屋子大很冷,他们又都到他家来串门,仨一伙俩一群,进进出出。王忆涛是最后一个回来的,因爸爸有病住院治疗,耽搁半个多月才回来。晚饭后,她又去了谭家,刚一推门,正好和出门的老三碰面,四目相对,“来了!”“哦,你就是三哥吧!”王忆涛回头问了一句,“是”他转身走了。
“谭叔谭婶儿过年好!”
“你也过年好!怎么才回来?”
王忆涛坐在了炕沿边,叙述着家里的事。
春种过后就是夏忙了。
这天,全体去许家坡铲高粱,晚上,邱队长提前一小时收工,大家嚷嚷晚上要去看电影,特别是小年轻的孩子们。
吃完了饭,杨策和几个小伙伴先走了,孔菊花来会杨迈,又去喊纪桂兰,三三两两都奔到电影院,来到近前才傻了眼,买票的人挤成一团团,太阳还有一杆子高,才六点多,越往里挤越买不着,没劲的一挤就被挤了出来,小女孩们只好出来站一边等,杨迈见杨策和四愣子都挤到了前边,忙把钱递给四楞子,让他给带三张票,四楞子个高特能挤,简直是横冲直撞,没一会儿便买到了。
杨迈几个顺利地通过了大门,进到了礼堂。“哇!全是长条凳。”从前排到后排,有二三十排之多,
座位随便坐,一条凳上能坐五六个人,礼堂里黑压压,男女老幼全来,嘈杂声一片,所有的窗户全遮上了黑窗帘,灯光通亮,杨迈几个找个空档挨着坐下,门外不断有人进来,总之越来人越多。突然,一阵电铃响起,全场关灯,人们鸦雀无声,舞台上方的幕布出现了“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智取威虎山》”音乐随之响起......
电影散场了,出了屋满天星斗,好凉快呀!大家都感受到室内电影的舒适,再不用站着看电影了。回来的路上大家都走到一块儿了,何小葱说:“买票时没把我挤死,再看我就早早去买票。”
“白天干活,哪有功夫去买票。”江水香说。
杨迈接着说:“下周演《宁死不屈》我还去看,这回真得早点买票。”
“今天这电影看的,坐在我边上,不知是谁放个大臭屁,闷屁,简直没把我熏死,臭死啦!”梁万说,大家全哈哈笑起来。
泡了几天的大酱块渐渐地软了,杨迈开始攥酱了,每天晨起或晚饭后都要干一会儿,她牢记妈妈的话,直到缸里没疙瘩了才算合格,天天要坚持打耙二百下,酱不要太稠太干,水要多些,那些浮沫才能漂起来,每天都要撇去沫子,直到一点沫子也没了才算完事,随着天热,大酱才能发起来,一天比一天发黄。
这天晨起,大雨不停,全家没事都闲着,杨策继续弄木匠活儿,杨松朋难得歇一天,戴上草帽去了姚继文家闲唠,杨迈又继续描摹人物头像,唐老三把他家的一本美术画册借给她,杨迈如获至宝,书里有很多关于人物头像,肖像的画法,有空她就画几笔,外面的雨时大时小。
乡下人的阴雨天,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远山,呼唤》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