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三十八章 卷二(3/5)
上面漂着几片白菜叶萝卜缨,同学们一点点都喝进口中,潘老师也端着碗,边喝边说:“旧社会的劳苦大众,就是过着吃糠咽菜的生活,恐怕连这个也吃不饱,让你们体验一下旧社会的苦。”全班吃完后,都把自己的碗舔溜光,再放进书包里。
放学回来后,杨迈刚一打开门,屋里的景象变了,南北通透的外屋,靠北窗的地方,砌了一个炕和灶台,原来还要搬进一户哇!
初春,冰雪刚刚退去,乍暖还寒。可地里的小根菜早冒头了,红发丝没几天,遍地便是绿衣裳啦,一丛丛一簇簇,挖菜的人到处都是,男男女女,三五成群的。杨迈和弟妹,纪桂兰可梅,每天放学做好饭,便去地里挖一会儿,这是一年中最先长出的鲜菜,是三四月份孩子们每天最忙的活计,吃饭时,拿起一根,蘸点酱送进嘴里,嚼两下,再喝一口粥,一会儿工夫,鼻尖上就冒出了细小的汗珠,这不是辣的,是饭菜太香了!
四月五号这天是清明节,正好是星期一。下午全校师生到奇宁陵宫去祭扫祖先,祭祀先烈。
全体师生站在启运山下,面对革命烈士墓碑肃严起敬。
校长简短讲话:“今天是清明节,我们来祭祀祖先,祭祀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华民族,为伟大的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无数的革命志士,牺牲在战场上。今天我们要缅怀这些逝去的先烈们,我们将永世不忘!下面,同学们以诗歌的方式,来表达对先烈的崇敬之情。”
一年级是男生诗朗诵《我的“自白书”》作者陈然,“任脚下踩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631班全体诗朗诵夏明翰的《就义诗》,杨迈代表634班朗诵叶挺的《囚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朗诵结束后,学校请来了陵宫的守护者,看门老人爱新觉罗那存海讲述清朝的历史。他穿着黑棉袄戴着棉帽,声音沙哑地讲了起来:我们这个奇宁镇是清朝的祖先,是清朝的发源地,老罕王努尔哈赤的父母,还有祖辈先人都埋葬在这陵宫里。
奇宁建于明万历26年,也就是1598年,原名叫兴京陵。顺治16年,也就是1659年,改叫奇宁。奇宁背靠的这座山,被封为启运山,意思是开启宏图兴帝业,是清朝最神圣的龙兴之地。努尔哈赤身经百战,练兵打仗,统领八旗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萨尔湖和明军作战时,不幸重伤死去。
之后他的孙子清世祖顺治于1644年在bj定都,建立清朝,这就是中国的大清帝国,历时260多年。这之后就是军阀混战几十年,最后是中国共产党打败了小日本,打败了国民党,成立了新中国。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我们要缅怀先人,缅怀先烈,更好地建设国家,你们这些小孩要好好地学习,长大后要报效国家,为国家多做贡献!
这天生物课,老师讲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一切生物都是由进化而来的,从低级演变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进化过程。
他又拿蝙蝠的标本为代表,讲述高等脊椎动物是从古代的某些低等脊椎动物进化而来的,同时说明,脊椎动物和人都是由共同的古代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
人的骨骼和蝙蝠的骨骼几乎一模一样,只是长短不同,由于生活环境的各异,便出现了形态和功能上的不同,便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鸟类,鸡,鱼,兔牛等等无数的脊椎动物。
在标本实验室,有同学趁老师不在,捉一个虱子放在显微镜下放大,“太吓人啦!”杨迈一看,“哎呀!比螃蟹还大,嘴像尖刀,浑身长刺,张牙舞爪的全身穿着铠甲一般,好可怕呀!原来虱子是这般模样。”同学们纷纷抢着看,显微镜太好玩啦,给大家带来从不知道的东西,简直太神奇了。
周一的语文课上,潘老师布置了作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忆苦思甜的故事,题目自拟。
周五放学前,同学们把写好的作文本都交到了课代表杨迈的桌边,她一点数,35本正好,便拿起送到语文老师的办公室。
走到门前,她本能地从门上的一个窟窿眼中往里瞧一眼老师在不在,可是瞅了一眼,却是黑色的,什么也没看清,再仔细瞧一眼,里边的黑东西在转动,原来有人在往外看。
“真有意思!”打开门两人都笑了,原来是李在姬在往外瞅呢,她说:“我等老师要水桶呢,他给拿走了。”
“老师都去哪了,一个也没了。”说着,杨迈把作业本放在潘老师桌上,“可能去校长室开会去了,明天午后训练别去晚了,上次去晚都挨批评啦!”杨迈点头。
周六放学前,潘老师宣布一件大事:下周一开始,全校师生去石砬子林场栽树苗,每人要拿一床小被子,还要带一个饭盒和筷子,时间大约是一周,同学们欣喜若狂。
周一这天,全校师生齐聚操场,几辆卡车一字排开,然后便开赴林场,同学们都是第一次坐大卡车,他们唱着歌打着红旗,行进在山间的土路上。
几个小时后,终于到达了林场。然后分兵三路,三年级到四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远山,呼唤》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