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三十章 卷二(2/5)
山风吹来,显得凉爽了些,随着脚步的移动,天色也越来越暗了······
夏天真好,清爽宜人,小诊所每天照常运作,打扫卫生,消毒器皿,做棉球,一切都按部就班。每晚下了班,之琴总要到小菜园去拔拔草,摘两根黄瓜,掐掐西红柿的杈,被烧的旧房子暂时还没修缮,各家各户烧掉的房盖,几乎都修得差不多了,社员们的生活基本恢复了平静。她走了一大圈,忙活了一阵,端着菜盆往回走。
这时大道上来了一辆马车,上边坐着几个人,走到近前一看,车上还躺着一人,用衣服盖住了脸,之琴明白了,这是朝鲜队出车去县把他拉回来了,“老金回来了,好点没?”之琴问了一句,“死啦!治不了呀!”一个小伙子答道,可能是他的儿子。看着拐向胡同里的马车,她呆呆地站在大道上,心里不是滋味,感慨人生短暂,说没就没了,又一个生命消失了。
回到大队诊所,金大婶儿早已等在门口,她手里托着柞树叶,“今天老头过生日,做点打糕,给你拿几块尝尝,你做不了这个,尝尝吧,别老客气。”说着,她掀开一片叶子放在桌子上,之琴看着滚着豆粉香味的雪白打糕,像一座小山似的堆在叶片上,她放下菜盆,先用嘴叼了一块嚼起来,“真香,太谢谢你了,老想着我。”“你趁热吃吧,我回去了。”金大婶儿走了。
第二天,之琴带秦春去二里坡往诊。
自从妈妈走后,孩子们每天都要打一次酱耙,至少二百下,为的是不捂酱头,这是妈妈临走前特别嘱咐的,如果不打耙,不撇沫子酱就发不好,变得很难吃,他们都牢记在心。只要吃完了晚饭,几个人鼓着小肚皮,便来到南窗下,掀开盖在四个木桩上的铁锅,把白色的酱蒙拿掉,静止的棕色酱汤便映入眼帘,下里没几天显得清汤寡水,虽然还没发,但酱味早已扑鼻而来,杨迈拎起木耙,便开始上下搅动起来,只见酱汤沸腾一般在缸里旋转着,杨策杨威也要搅,并数起数来,杨迈拿着小勺,把浮起的沫子一勺勺撇出去,孩子们每天都兴致勃勃地来干这个有趣的活计,打完耙后,他们照样把酱蒙盖上,用松紧带勒好,然后从地上端起铁锅扣在四个木桩上,这样缸里的酱既通风又不怕雨淋,以免坏掉。随着天气一天比一天热起来,缸里酱的颜色也越来越黄了,味道也更加香浓了,半个多月过去了,发的也差不多了,孩子们早就吃上了。
每天上学放学,他们伴着小鸟的歌声,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享受着夏日的温馨,浑身轻松,满目绿色,湛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初夏的大地,苞米苗豆苗,各种庄稼齐刷刷的,长势喜人,稻田里的稻苗更是好看,水灵灵的,走在田埂上,小青蛙比赛似的,从你的脚前一跃而跳进水里,只听“咚”一声,便没了身影,秧苗下便溅起了小小的水花。
每天放学回来,都是孩子们做饭,因为爸爸下工很晚,所以他们就主动做饭,杨迈在中学远一些回来的晚,所以晚饭多数是杨策和杨威俩做,家里只有苞米碴,晚饭就是碴子粥,他们熟练得很,在米袋里?上一瓢,直接倒进锅中,然后把水添到大半锅,盖上盖儿就烧火,锅开掀盖用勺搅几搅,金色的米粒在沸水中翻滚,约莫煮了几分钟后,一定要放一块指甲般大的水碱,然后再搅几搅,又烧几分钟后停火,把锅盖盖严捂着,这饭就做好了。
然后两人拿个小筐儿,溜溜达达,来到泉眼边的菜地,杨威最爱摸茄蛋辣椒蛋黄瓜蛋儿,看看最大的有多大了,俩人摸来看去最
大的茄蛋只有鸡蛋大,最后发现有一个黄瓜快一尺长了,他们如获至宝,立即摘了下来,“前几天怎么没发现呢?”“我爸说得多浇水,长得就快!”拔了几棵大葱返回家,俩人拿起水桶木棒乐颠颠地来到泉眼,舀了半桶水抬到黄瓜地,用小瓢一垵一垵的浇起了水。
杨迈这时也回来了,扔下书包,奔这就来了,几个人浇了一会儿地,扔下水桶,就玩了起来,他们下坡来到泉眼,蹲在小木桥上,用瓢想舀出几条小鱼来,三个孩子三个小脑瓜,都倒映在水面,他们静静地盯着泉眼中的小鱼儿,沸腾的泉水上下翻滚着,清澈的能看清泉底的每一粒沙子,寸大的小黑鱼儿,永远长不大,他们都互相认识好几年了,现在还那么大,游过来一群顶多有十几条,杨迈拿好小瓢,瞅准时机,一下伸进水里,刚一碰到水面,鱼儿四散,一条没舀着。
杨迈再次把瓢放进水里一多半,手拿瓢把,单等小鱼儿进来,几个人静静地等,待水面平静后,小鱼儿真的游进了瓢中,杨迈突然拎起,果然有一条没跑掉,几个人拍手大笑起来,“终于有了一条!“杨策用手捞出放在手心里,黑美人无力地挣扎着,祈求地看着三个小孩,三双眼睛直视着她,“她的小眼睛又黑又亮,只有针尖大呀!”“行了,摸摸得了,放回去吧!”杨策把她放回了水瓢里,杨迈顺手把瓢放在水面上轻轻侧歪,小黑鱼慢慢地又回到了泉水里,“她自由了!”孩子们继续看着鱼群,它们在清静沸腾的泉水中,自由地穿行,不停地变换着身姿和方向,幸福快乐地游着。
星期日到了,两家孩子约好,去西岔子沟弄酸浆。早饭后都拎着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远山,呼唤》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