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远 山,呼唤 第六章 卷二(2/3)
到了周日,两家孩子几乎全去上山采菜。随着夏日的来临,天气越来越热了,6月中下旬,家里栽种的青菜已快下来了,孩子们最高兴的就是黄瓜架上的黄瓜刺儿,一天比一天大了。放学后,他们天天来到房后不远处的自家菜地上,东瞅瞅西望望,杨威特别喜欢黄瓜刺儿,用小手轻轻地去碰碰,心想:“你快长大吧,我好吃你。”茄子秧上有拳头大的了,摘了很可惜,孩子们用手去摸这个蛋蛋,又摸那个蛋蛋很想吃。这天,妈妈干脆就摘下三个,一人一个,他们可高兴了,自己家终于有吃的菜啦!
自从青菜陆续下来,饥饿得到了缓解,大家都盼土豆什么时候能出来,那天晚饭后大家又都跑到菜地里,孩子们很想知道土豆是怎么长的,之琴干脆就拔了一棵秧,带出了几个小土豆,几个人争着往下拽,原来土豆是这么结的,还没鸡蛋大呢,确实不到时候。
晚上,杨松朋干活回来,早已是饥肠辘辘了。进门后扔下锄头,然后就掏灰抱柴刷锅添水搅糊涂。以前吃食堂,领的糊涂总是吃的甜嘴巴舌,现在自己搅糊涂,就多多放水。七印的大锅,得添一多半水才能够喝,用一碗玉米面半斤吧搅进去,沸腾后就熟了,这功夫剥点大葱切点咸菜,放在桌中央。全家到齐后洗了手,三个孩子上炕坐好,杨松朋一碗碗盛好,大家便吃起了晚饭,这是一天中最高兴的时候。吱溜吱溜的喝粥声,嘎巴一口的咬葱声,此起彼伏,再加上吧嗒嘴儿的咀嚼声,真是餐桌上美妙的交响曲。
有天下课时,杨迈同学孙新外号“小尖嘴儿”当着几个同学的面儿,学起了妈妈周之琴的话:“咱家老杨就能灌大肚子,一顿能喝12小碗糊涂,杨迈杨策能喝6碗,我和老三只能喝4碗,咱家尿盆用大洗衣盆装,否则不够用。”孙新说完看着杨迈大笑不止,还登上凳子白活,同学们听了都笑,杨迈也笑了。
七月中旬放暑假了,孩子们自由了。土豆终于开始收获了,这天全家齐上阵,拔秧刨垵装筐忙得不亦乐乎,孩子们如捡金豆,一个也不落下,刨出个大的,抢着装筐,抬回来全部堆在外屋墙角。杨松朋估计能有300来斤,孙国才也说差不厘,能吃一阵子啦!孙家起得更多,他们有个哈司,把土豆都装在圆筒型大囤子里,既透风又省地方。
杨松朋看后说:“这筐太好了,我能编不,装点啥多好。”孙爷爷说:“能编,不费劲儿,割点油条就能勒上。”“那太好了,等上秋的吧。”
北方的夏日,夜晚是凉爽的,一到黄昏,吃完了晚饭,杨策第一个爬到瓜架的横梁上,宝霞杨迈几个攀在苞米仓子的木梯上,上窜下跳。大人们都在院子里乘凉,孙婶儿和之琴坐在板凳上掐云豆,孙国才爷俩抽着烟袋锅和杨松朋唠起了皇太极的故事,又从皇太极谈到了努尔哈赤,他们孙家都是满族人,又从满族的生活唠起了养猪的事儿,十几年前的一窝猪仔,曾被狼叼去了几只,这几年还真没见到狼影儿。暮色降临天已黑了,大人们还在侃侃而谈,几个孩子又找起了北斗七星,宝霞和杨迈是老师教的,她俩指着北方的星空,一次次的讲,四颗星和三颗星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就是北斗七星,不论俩人怎么比划怎么说,杨策还是没找着,“满天的星星,哪有勺子呀!”直到进屋脖子都累乏了,杨策杨威也没弄明白。一连几天,天一黑,大家就开始看星星,除了阴天下雨。这天,杨策终于大叫道,“我看见了!看见了,好大一个北斗七星,我认识啦!”
夏天真好,天早早就亮了,孩子们都不睡懒觉,一咕噜爬起来,支个秫秸叉,粘蜘蛛网,到处去找。孙奶奶经常在这个时候,在窝瓜架旁忙活,杨迈看见她掐一个花,扣在有瓜蛋的花上,“奶奶扣上干啥?”“这你就不懂了,扣上后这个瓜蛋儿就能长成,要不就化了,结不成。”“啊,还有这法。”
伏天的雨说下就下,然后就是晴空万里。去山上采蘑菇的人很多,孙婶儿带着两家孩子,都挎着筐拿镰刀,穿上厚袜子,扎上裤腿儿,便向山里挺进。
他们几个直奔松林而去,来到林边,杨迈一个蘑菇也没看见,满地是厚厚的松针,哪有蘑菇啊?一群人顺着林边走着,这时孙婶儿在一棵树下站住,用镰刀一挑露出一堆小黄蘑菇,“这是黄泥团子,你必须细看地上的松树叶,高低不平,有鼓起的地方肯定有。”孙婶儿说着,揪起一个个蘑菇又抖了抖,扔进了筐里。杨迈已看明白了,原来是长在树根下,大家往松林里走去,仔细地看着地面上的松针是否鼓了起来。别说在一棵树下,有好几个露头的蘑菇,几个人如获至宝,杨策干脆跑过去,一个接一个揪,杨迈用刀尖轻轻挑起松针叶,底下还有,而且不远处全是蘑菇,他们几个乐坏了,就这一棵树,三个筐底儿都盖上了。大家在林边不断寻找,这个树林很熟悉,采山菜时,穿过这里好几次,现在是三伏天,外面是毒日高照,可树林里很凉爽,大家惬意得很。
从这片林子出来后,过了沟,又爬上另一个山坡,这里是一片灌木林,蘑菇很多,但时刻要提防脚下的蛇。孙婶儿边说边领着孩子们采起来,这里有榛蘑,小灰蘑,大腿菇,孩子们一下子认识好多种蘑菇了,可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远山,呼唤》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