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言情 > 病中散记 > 南京之行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南京之行(1/1)

目录
好书推荐:

上次去南京还是研究生时去南师大开会,只记得秦淮河的夜景和夫子庙。老师一进夫子庙就拜了夫子像,可谓言传身教了。

生病后除了自己回广州复查,这一次南京之行是最远的一趟旅程了。上次没来得及去的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一次终于成行。

从入馆到出馆,看了近四个小时,人挤人,根本挤不进去。馆前的广场上长长的队伍,排队领白菊,好多年轻人,年轻的妈妈在领着孩子献花,一路上时不时就可以看到大家摆放整齐的白菊。

人类文明千万年,战争不止,动荡不休。美籍华裔历史学家李倬云先生接受许知远采访时谈到国民政府撤退南京,回忆撤退时的场景,扶老携幼,老人走不动了就叫年轻人走!你们要继续走!乡村里农家接纳东部来的难民,拿粮食出来一起吃,生活用品一起用。先生耄耋之年,谈及此情此景,仍然老泪纵横,不能自已。竺可桢校长当年临危受命,浙大西迁,一路幸苦劳顿,真是不能想象彼时的师生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张纯如先生的墓碑前献完花,一对年轻的情侣也祭拜了先生。此情此景,感叹留言簿上大家写下的千言万语。

次日,去中山陵。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在广州时也曾浏览过。392级的阶梯,要提气,扎紧腰带,歇几趟才能到顶。站在山脚,抬首望着近 400级的台阶,像是三十年来时的路,我要如何才能接受这个现实。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思绪万千,泪眼婆娑,想起白先勇先生的短篇集《台北人》“国葬”篇的结尾:

出殡的行列,一下子便转到了南京东路上,路口有一座用松枝扎成的高大牌楼,上面横着用白菊花缀成的“李故上将浩然之丧”几个大字。灵车穿过牌楼时,路旁有一支部队正在行军,部队长看见灵车驶过,马上发了一声口令。

“敬礼!”

整个部队士兵倏地都转过头去,朝着灵车行注目礼。秦义方站在车上,一听到这声口令,不自主地便把腰杆硬挺了起来,下巴颏扬起,他满面严肃,一头白发给风吹得根根倒竖。他突然记了起来,抗日胜利,还都南京那一年,长官到紫金山中山陵去谒陵,他从来没见过有那么多高级将领聚在一块儿,章司令、叶副司令、刘副长官,都到齐了。那天他充当长官的侍卫长,他穿了马靴,戴着白手套,宽皮带把腰杆子扎得挺挺的,一把擦得乌亮的左轮别在腰边。长官披着一袭军披风,一柄闪亮的指挥刀斜挂在腰际,他跟在长官身后,两个人的马靴子在大理石阶上踏得脆响。那些驻卫部队,都在陵前,排得整整齐齐地等候着,一看见他们走上来,轰雷般地便喊了起来:

“敬礼——”

392级台阶,十个平台。一个平台歇一趟,或坐或立或靠。小女孩走累了哭着要爸爸抱。立于山巅,先生塑像前,有人俯首,有人转身一览南京城。前一晚重刷《金陵十三钗》,更感叹这里曾经生灵涂炭,这片土地的人民经历了多少磨难。真有一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苍凉之感。

历史的厚重感稍纵即逝,得找个地方觅食。小李的蟹黄汤包要 22块 4个,或许是我嗅、味觉丧失的原因?我没吃出来蟹黄的味道来。转道去先锋书店,打卡的人很多,书店也确实大,书籍种类齐全,很多没见过的书。我虽然爱书、读书、也藏书,但有一个小小的“怪癖”,书太多,会让我感到心力压力,像是一座山一样压在心上,喘不过来气。逛书店的同时,歇一歇脚,顺便等在南师大读书的朋友下课聚餐。

这一次,南京之行,除了办事,看了中山陵和纪念馆,还有三个愉快的小事。一则和研究生的朋友相聚,二则是在云南时的朋友竟然也在南京,更没想到蔡澜港式点心在南京有分店。老友相聚总是愉快的,吃饭都是其次,感觉自己有说不完的话,很久都没有讲这么多话了。话匣子一打开,滔滔不绝。两年没见,有说不完的话。能和朋友们相聚,真是令人高心。大家分散全国各地,能有缘相聚更是值得珍惜。可惜,忘了合照。不过我现在这个鬼样子,我还真是没有勇气。衷心祝福各位学业顺利,万事顺意,人生皆是坦途!

不想错过《病中散记》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书页 目录
阅读推荐: 宿命之环 帝国之刃 今天开始当城主 诸天窃贼 长生修仙:我能用族人的气血加点 大奥术师她今天赚钱了吗 这本小说很健康 我在星际炼丹封神 人道大圣 斗破:家祖玄帝萧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