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阅读和写作都是很自私的事情,于我而言它是人生的镇痛剂(1/1)
阅读,是一所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
用坏4个电纸书,买了 8000块的书,十年的阅读史。生病后,心力难继,清理掉一半以上的精神食粮,要求自己家里的书不能超过 100本。逼仄卧室里书垒了半墙,比人还高,像一座山,第一次感到一种真切的心理压力。
读书,成为一种私人的精神宗教。它帮我消遣时间,成为逃避世俗的借口。偶尔让人精神痛苦,偶尔震惊三观,偶尔感到愉悦。既痛苦又不能脱离。
读小说的时候,要跟随主人公在作家塑造的世界里活一遍,尝遍人间酸甜苦辣;读历史、古籍,要正襟危坐,一身汗;读散文、随笔、杂文则轻快、舒畅。
阅读的乐趣,只有读书的人才会了解,它塑造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以后,你会发现它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舒适。它让你安心,也让你痛苦,成为逃避现实的借口,它好像有用又没用。享受它的人自然有用,但是没用又怎么样呢?
最近眼疾,发现听书是个不错的选择,当一个播客一样听,成为生活的背景音乐。
生病以后,脚力撇得很,恨不得半个月都不出门,每周必去的书店也没了吸引力。闲来无事,倒是可以说说逛过的书店。
刚到县城读书的时候,第一次知道还有书店这种地方。满屋的书,对于一个小学六年都没见过课外书的乡巴佬而言,像是突然面前放满了零食和玩具任君挑选一样的手足无措。然后我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同学们眼中的书呆子。
本科在图书馆兼职,喜欢在灰尘满架的书库呆着,后来毕业还真在一家书店做过店员,从此以后对开一家书店完全祛魅。负责童书区的管理,每天无聊透顶。8个小时,啥也不干,只能发呆,怎么可能?比咖啡师还无聊,咖啡师好歹还能拉个花。三天就跑路了。
贵阳的好书店不多,云岩广场的新华书店算是最大的书城了,买过两册《红楼梦》送朋友。观山湖的钟书阁,观光价值大于购书价值。
书店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座城市的人文气质。
最具人文气质的城市,以我目前游历过的城市里,我以为要算长沙、昆明和南京。可是我怎么也想不起来在昆明是否去过书店了,似乎连展览也没看过,只记得去过图书馆。可能是汪曾祺文章里的印象吧?我虽然不喜欢南京——实在是太大了,我好像一直都不喜欢大城市——但是先锋书店名符其实,有幸逛过一次。印象最深的是斜坡通道的黑色十字架,阅读像是一场朝圣,仪式感拉满。
最特别的一次经历是在长沙看汪涵的私人书屋——培荣书屋——据说是以汪父名命。坐落在一座大厦里,电梯都已很破旧了,楼下旁边是美食街,有种闹中取静的意思。书屋倒是打扫的很干净,都是私人阅读的旧书,旧藏的一套王夫之的《船山全集》很亮眼。进门涵哥的书法也有些个人味道。
岳麓书院简直是读书人的朝圣地,有段时间很想考书院的博士,奈何没有那个水平。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湘江水养育了多少人杰。
不怕诸君笑话,自诩半个读书人,生在 20世纪,长在 21世纪,骨子里确实是个封建保守的孔乙己,对夫子的敬畏不敢亵渎。借用钱穆先生训示的历史态度——对原始儒家教义——也应抱有一种温情与敬意。
以上都是大城市,我到看过一个小县城,心仪蛮久。抗战浙大西迁遵义,在湄潭县设分校,为了写毕业论文去县档案馆调研,在湄江边遇到过一个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爷子,石栏上一笼鸟,手里一壶茶,眼神明亮清澈如湄江水,言谈举止很有点儿浙大的遗风。想起竺可桢校长的“求是”精神。
现在写篇千字文也要三天,好似垂垂老矣,元气不足。
不想错过《病中散记》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