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8章 学得屠龙术,卖与帝王家(2/3)
而后,侧妃吕氏被扶正为太子妃,庶长子朱允炆,子凭母贵,成为了嫡子。
四年后,根正苗红的嫡长子朱雄英因病去世,年仅八岁。
朱雄英死后,朱允炆顺位补充,成为了朱标名正言顺的嫡长子,可以说只要按部就班的继续下去,那么未来大明的皇位,肯定会落在他的头上。
不过,朱允炆并非没有竞争对手,他的弟弟朱允熥,只比他小两岁,而且是太子妃常氏的第二个儿子。
同样也是根正苗红的嫡子,甚至严格说起来,朱允熥才是嫡长子。
这时候就显示出吕氏的手段来了,由于常氏早早死去,太子朱标又没有什么时间教育孩子,因此教育朱允熥的任务,就落在了吕氏身上。
有过孩子的都知道,这年头想要孩子优秀聪明,需要花费很多的心血。
可是想要毁掉一个孩子,那难度毫无疑问会下降很多,甚至可以说没有任何难度。
生在宫廷之中,太子妃吕氏自然不可能选择蹩脚的打骂责罚,但是她有更加拿手的手段。
放纵!
孩子的天性就是玩乐,享受着短暂的容易满足的快乐,为了让孩子成才,势必需要后天的教育进行规制。
吕氏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尽可能的放纵朱允熥,同时再不断地加上语言和精神上的暗示。
几年之后,吕氏教育效果显著,和朱允炆相比起来,朱允熥简直就是顽劣不堪,活脱脱的熊孩子,一个不成器的二代纨绔子弟。
从此,朱允炆在东宫一枝独放,显得格外出挑,虽然肯定比不上朱标,可是在三代里边,也算是个不错的孩子。
从家庭出身来看,朱允炆偏向于文官,是受到了其母的影响,这点毋庸置疑。
其次,从教育层面来看,这算得上是朱元璋的锅了。
朱元璋自己是个没读过书的穷哈哈,没办法,他出生的那年月里,有一口饭吃就是上天的恩赐了,哪有机会读书啊。
起义以来,朱元璋深感知识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在起义过程中不断地读书充实自己,即便是最紧要的时候,也会请先生将史书读给他听。
可以说,朱元璋纯粹是靠着自己自学成才的。
得了天下之后,朱元璋深感没文化太吃亏,于是非常重视皇子皇孙的教育问题,请来教书的那都是当世大儒,比如说宋濂。
皇子皇孙们读书,学的自然就是孔孟之道,也就是儒家学说。
不过朱标等人毕竟年岁大,性子成熟,又是从兵荒马乱里面走过来的,因此在学习上基本都是举一反三,并不会轻信书上的内容。
这也是一个合格的帝王要有的心态,知道这些道理就行了,决不能给自己学傻了。
可是到了朱允炆这一代,情况又有些不同。
首先,学识渊博且学以致用的大儒宋濂,这个时候早就入土了,没有这样的名师教导,效果肯定不同。
像黄子澄这样的,顶天了算是穷酸腐儒,满口道德文章,实际上水平很差。
其次,朱允炆这货也不知道是不是脑子有问题,朱元璋希望皇子皇孙们能够学以致用,而他倒好,直接学成了理想主义者。
说白了,朱允炆就是被儒家学说给彻底洗脑,完全的认同了儒家那一套。
一个皇帝,成为了儒家学说的傀儡,学的还是被董仲舒妖魔化之后的儒家学说。
要知道,这玩意原本是给臣子们用的,现在皇帝也学了,那不就是妥妥的自降身份?
这两个原因,导致了朱允炆的性格缺陷,那就是太过于信任文官,充满理想主义色彩,没有帝王该有的决断和魄力。
朱元璋到底是老了,没能够看破这一点,或者说,他被朱允炆的仁孝给欺骗了,又或者,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当初,朱元璋给朱标设计的政治基本盘就是藩王守边,勋贵节制,双方都没有完整的军权,再依靠皇室与勋贵集团的通婚确保二者关系稳定,。
至于文官集团,宋因重文轻武而灭,“元以宽失天下”,朱元璋有自信节制武将权力,但是惧怕行政中枢和地方行政机构权力转移,通过胡惟庸案、空印案连续打击文官势力。
后来朱标早逝,朱元璋设计的体系出现漏洞,太依赖继位者的水平。
没办法,朱元璋打击了一轮勋贵集团,并且在晚年进行过一次不大不小的削藩,新封一批藩王去北疆,无形中削弱了原秦、晋、燕的兵权与势力,亲王俸禄由5万石削减到一万石,削弱亲王的经济。
这也导致大明原本重武轻文,皇家主导的政治基本盘发生了变动。
不过朱允炆显然是没有看出来,他只知道,自己得削藩,而且自己手底下的臣子,也非常赞同他的这个想法。
那就,开始吧!
在文人的鼓吹之下,一场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甚至没有任何计划的削藩行动,就这样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
这场削藩活动,有多闹剧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返祖皇帝》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