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4章 朱元璋糊涂了(2/3)
是还是有一定差距,这点差距,就体现在工资上。
汪广洋工资三百六十石,而刘伯温工资只有二百四十石。
汪广洋的工资比刘伯温高一百二十石,按照工资评定标准来看,刘伯温明显比不过汪广洋。
而后在对比一下两个人往后的发展情况。
汪广洋是做过中书省右丞相的人,而刘伯温,别说右丞相了,右丞他都没摸到边。
刘伯温的赫赫声名,大多都是民间的谣传,再加上刘伯温这货也的确神神叨叨的,有事没事就说点星象风水之类的东西,到现在不还是有个所谓的《烧饼歌》流传,其实更多的都是牵强附会罢了。
不过即便民间对刘伯温神话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可是有一点还是正确的,那就是刘伯温此人,的确不笨,他是个聪明人。
刘伯温的聪明就体现在,他清楚地知道朱元璋想除掉是整个功臣集团,最好是大家一起死光光,于是乎他直接选择急流勇退,争取给自己换个太平晚年。
可惜,刘伯温的晚年太平不了。
刘伯温年轻的时候就在元朝做官。政绩斐然,可惜天下大乱,他没有办法,只能辞官归隐。
后边朱元璋邀请他出山辅佐,刘伯温欣然答应,于是乎从50岁到58岁,这八年时间,刘伯温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也算是见证了朱元璋一路的崛起,在其中,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等到朱元璋得了天下时,刘伯温已经是个迟暮的老人了。
俗话说,人活七十古来稀,刘博文五十八了,也过了知天命的年纪,身子骨不如从前了。
辅佐朱元璋得到天下后,刘伯温原本以为自己以宽仁之道造福万民的理想就要实现了,可现实很骨感,由于不是淮西人,他受到了淮西集团的集体压制。
再加上之后浙东集团的代表人物杨宪被淮西集团搞死了,刘伯温也是心生疲倦。
罢了,活到现在不容易,可别被老朱给清算了。
知道朱元璋性格的刘伯温选择辞官归乡,准备好好地享受退休生活。
只不过,刘伯温到底是个闲不住的人儿,他还是个热心肠,归乡之后,发现谈洋这地方治安状况实在堪忧,经常有匪患发生。
于是乎,刘伯温写了一封奏疏,请求朝廷在谈洋这地方设置一个巡检司,好管理谈洋,加强治安管理。
这原本不是一件什么大事,可坏就坏在,现在中书省掌权的人是胡惟庸。
胡惟庸早就想搞死刘伯温了,现在好不容易逮着一个机会,哪里还会错过?
他马上上奏说,刘伯温这是有私心,他是想在谈洋这个地方建自己的陵墓,因为这儿有帝王气。
帝王气是什么?虚无缥缈的东西,老朱未必会相信。
毕竟,朱元璋自己就是从农民做起,慢慢的做大做强,这一路走来,也没听说自家祖坟冒青烟啊。
可是,朱元璋已经不是当初的朱元璋了,现在的朱元璋坐在皇帝的宝座上,哪怕他心里不相信,可是帝王气这东西,总是叫他不得不在乎。
更何况,刘伯温你这货辞官归隐就辞官归隐,还整这事情干嘛?谈洋治安不好,你瞎着急什么劲头,这不是明显的暗示出,自己不想归隐吗?
好家伙,简简单单一个建议,直接给自己整出了杀身之祸。
刘伯温吓出一身冷汗,哪里还敢什么辞官归隐,老老实实回到京城,就在朱元璋眼皮子地下生活,免得自家这谨小慎微的老大又整出什么幺蛾子。
刘伯温回到京城之后不久,也就是洪武六年,胡惟庸正式被升任为丞相。
对于胡惟庸来说,这可是天大的喜事,可对于刘伯温来说,这真的是晴天霹雳。
刘基悲叹道:“若是我的话不应验的话,那便是苍生之福了。”
因为这件事情,神机妙算的刘伯温,直接被气病了,一病不起卧病在床。
洪武八年,这一年刘伯温六十四岁,已经是个老人了。
洪武九年正月下旬,刘基感冒了,对于老人家来说,这是常有的事情,没什么值得奇怪的。
朱元璋身为老大,自然是要慰问一番,可偏偏,他派出了和刘伯温不太对付的胡惟庸。
咱也不知道朱元璋心里打的什么算盘,只知道胡惟庸派医生来给刘伯温治病,刘基吃了药后,腹中便出现了像拳头大的石头一般的异物。
二月中,刘伯温病殃殃的觐见朱元璋,委婉地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
朱元璋这时候也不好说什么,只能够讲些安慰的话,没什么作用,也没说要处理胡惟庸,这让刘伯温感觉到相当的心寒。
三月下旬的时候,刘伯温病情恶化,眼看着就是要不活了,这个时候朱元璋想起来刘伯温的号,亲自撰文赐给刘伯温,并且允许他回老家休养。
刘伯温终于是能够逃脱这个牢笼,在儿子刘琏的陪伴之下,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之下,自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返祖皇帝》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