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4章 朱元璋糊涂了(1/3)
权力是一味毒药,鲜少有人能够抵抗权力的侵蚀。
在权力的腐蚀之下,原本善良的会变得邪恶,原本诚恳的会变得狡诈,白的变成黑的,是非分明的变成是非不分的,只为保住手里的权力,人能够做出的事情太多了。
胡惟庸也不例外!
此时的胡惟庸大权在握,生杀予夺在自己手里,中书省几乎是他自己的后院,久而久之,他开始贪婪地吸吮着权力的芬芳,然后,显而易见,他飘了。
史书上评价胡惟庸这个人,“为人雄爽有大略,而阴刻险鸷,众多畏之”。
意思很明白,胡惟庸虽然有些本事,可是为人阴险凶狠,不是什么好鸟,大家都非常害怕他。
这种性格的人肯定是记仇的,也是睚眦必报的,一旦得势,那就得要报仇。
胡惟庸有没有仇人呢?按理来说应该是没有,毕竟他是老淮人了,和大家出的也还可以,资历也够老,一般来说也不会结仇。
可是胡惟庸心眼儿小,找来找去,还真找到了仇人,那就是刘基刘伯温。
刘伯温什么事情得罪了胡惟庸呢?
还记得之前提到过的朱元璋询问丞相人选吗?刘伯温在这里面,可是说了胡惟庸的坏话。
胡惟庸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心里恨得直痒痒,就是你这老东西在皇帝那里乱嚼舌根,拖慢了我当丞相的脚步,实在是该杀。
可是刘伯温被封为诚意伯,爵位虽然是垫底的,可也不是胡惟庸能够碰瓷的,想个什么办法来整治呢?
胡惟庸发挥自己的特长,小雷达又开始转动了起来,努力的寻找着刘伯温的小辫子。
说起刘伯温,就不得不说那一首打油诗。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瞧瞧,刘伯温在民间地位有多高,都可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
可是关键是,民间地位高并没有太多作用,论及真实水平,刘伯温其实相当有限。
开国勋贵之中,刘伯温最终获封诚意伯,位列底层,很多人会认为刘伯温才封为伯,太低了。
其实不然,要知道明初武将为重,军功第一。
李善长乃是文臣之首,在朱元璋起兵初期就投奔朱元璋,一直在后方为朱元璋处理行政和后勤,还调和众将之间的关系,功劳堪比汉初的萧何。
可即便是这样子,也因为李善长没有军功,一开始也备受非议。
是朱元璋力排众议才将他定为开国国公,而且群臣之首的。
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朱元璋自认刘邦,想要效仿刘邦立萧何的关系。
至于其他文臣,因为没有军功,都没有太高的爵位。
比如为朱元璋献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朱升,也是军事幕僚重臣,功劳比刘基还大,但是也没有被封侯。
还有汪广洋,在朱元璋打下太平府就跟随朱元璋,还经常参与军务,在后来做了丞相,功劳不亚于刘基,也就是被封忠勤伯而已。
而且就资历来说,他跟随朱元璋很晚,至正二十年才投奔朱元璋,之前还多次辅佐元朝朝廷攻打反元义军。
功劳来说,他最出名的一次也就是力主朱元璋攻打陈友谅,问题朱元璋又不是孙权,怎么可能投降陈友谅,刘伯温只是坚定了朱元璋的信心而已。
在之后各种军事谋略中,都是朱元璋和徐达常遇春等大将决策为主,刘伯温很少有像张良献策的记载,而且刘伯温只是众多军事幕僚的一员而已。
如果说以上只是推测的话,那可以比对一下刘伯温和汪广洋这两位难兄难弟。
封刘伯温为诚意伯的时候,下达的册文长这样:
咨尔前资善大夫、御史中丞兼太子赞善大夫刘基。朕观往古俊杰之士,能识主于未发之先,愿効劳于多难之际,终于成功,可谓贤智者也,如诸葛亮、王猛独能当之。朕提师江左,兵至括苍,尔基挺身来谒于金陵。归谓人曰:天星数验,真可附也,愿委身事之。于是乡里顺化。基累从征伐,睹列曜垂象,每言有准,多効劳力,人称忠洁,朕资广闻。今天下已定,尔应有封爵,特加尔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护军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以给终身,子孙不世袭。于戏!尔能识朕于初年,秉心坚贞,懐才助朕,屡献忠谋,驱驰多难,其先见之明,比之古人,不过如此。尚其敷尔勤劳忠志,训尔子孙,以光永世。
而汪广洋这位老兄的,长这样:
朕观往古俊杰之士,能识真主于草昧之初,效劳于多艰之际,终成功业,可谓贤知者也。汉之张子房、诸葛亮,独能当之。朕提师渡江,入姑孰,中书右丞汪广洋同诸儒来谒,就职从征,繁治剧,屡献忠谋,驱驰多难,先见之哲,可方古人。今天下已定,尔应爵封,特加尔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护军、中书右丞忠勤伯,食禄三百六十石。於乎!尔尚益坚初志,克懋忠贞,训尔子孙,以光永世。
两人都是伯爵,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返祖皇帝》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