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章 少年关公(2/3)
相依相伴,养育了无数代的人丁生灵。
有人曾说,盐池汪汪满溢的岂止是水,他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的白花花的食盐,更是白花花的银子。可能也正是顺应了舜帝的“阜吾民之财兮”的美好祈愿,盐池孕育了一代代的商贾巨富,从春秋时代富可敌国的猗顿,至近代的晋商富户,都和盐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管子说过:“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尧、舜、禹三帝均建都晋南,除了这里具有平川沃野、气候温和等适合休养生息的环境外,临近和占有盐湖,便于取食盐,必当也是他们择地建都的一个重要条件。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谈及河东盐池:“周官有苦盐,不炼而成。”就说到了周朝时官方对盐湖的看重和控制。这里的盐自然结晶,只需要“集工捞采”出来,国家就能征收盐税,利国利民。从古至今,盐池一直是皇帝、官家和商人们关注的焦点。盐池所产生的利润也成了历朝历代官府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代宗时,河东盐池每年的税收达到一百五十万缗(一千文为三百缗),占全国盐税收入的四分之一,占国家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可见盐池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占有的重要地位。盐池的繁荣与发展,使得解州成为了一个经济文化重镇,全国各地的商贾巨富齐聚此地,带动了当地各行各业的长足发展,促使解州一地长久时间的商业发达,百业兴旺。
应当说,关公降生的时候,他的故乡依然是一片乐土。
但他降生前后,政局动荡不安,有大量的史料可以证明当时局势的混乱与凶险:东汉桓帝刘志执政年间建和元年(公元147年),至其终政的永康年间(公元168年),太后专权,宦官为患,天灾不已,匈奴鲜卑边关燃烽火,域内各地起义暴动,地方各自为政,天下大乱,民人相食,度日维艰。期间,公元155年,北匈奴叛乱与武陵南蛮反汉;公元156年,公孙奉、东郭窦山东起义;公元157年,朱达起义;公元159年,鲜卑雁门郡辽东侵犯;公元160年,劳丙与叔孙元忌起义;武陵郡蛮叛汉;公元161年,诸羌攻陷京兆、张掖郡、武威、并州等地;公元162年,长沙零陵人民起义;公元166年,党锢祸起等等的大事件,已使汉王室摇摇欲坠,朝不保夕。
关公故乡山西解州,却因其盐业为保障,农工商业十分发达,尽管也遭受大环境政治与经济重压与困扰,但是农业、商业的绝对繁荣与强势,仍然能使这一地区的百姓偏安一方,祥和度日。
东汉末年,虽然当时政局混乱,天下不宁,但汉王室在学术上依然是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理论主导着当时的文化主流。关公的童年,就沉浸在这种浓浓的儒家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循序受教。关公从小家贫,但他的父亲却十分注重他的教育,从小就以《易》训之,解州知州王朱旦授以撰勒《汉前将军壮缪侯关圣帝君祖墓碑记》有文:“……明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圣帝……帝生而英奋雄骏,既受春秋易,帝通淹贯,以古今事为己任……”《三国志》裴注所引《江表传》之“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关公从小被父亲以“春秋易”作为他启蒙教育的主体思想,这为关公以后践行春秋大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公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源自解州一地盐业发展,而带来的当地社会稳定的原因。当时,解州之盐,远销豫、陕、甘、冀等地,一条条繁华的运盐之道,让全国的生意人涌向此地,远至西域、胡人、羌族等等,其中不乏一些文人墨客、武行外道、旁门左道、梁上君子等,形形色色的人怀揣不同的目的来到了解州,让这座小镇迅速的发展成为农商重镇。在现今世界最大的武庙——解州关帝庙中,关公驾前的官员是身着少数民族服装的,单从这一点就能证明当时聚集解州的人群,来自五湖四海。在外来的这些人当中,有一位彻底改变了关公一生命运的人——胡先生。胡先生具体名讳,已经无从考证,据说胡先生为胡人,饱读史书,又是一位武术行家,胡先生到底是汉人,还是胡人,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佐证,据解州当地人讲,胡先生肯定不是本地人。笔者觉得,胡先生具体是哪个地方的人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的出现,改变了关公一生的命运,有这么一条就足矣。
大概在关公十岁左右,胡先生已经在解州本地开馆授徒。据传说,关公是属于“老生子”,即其父得子较晚,甚是宠爱,又由于其父亲与外迁来的少数民族兄弟友好,关公便早早骑马玩乐,上山猎物,下滩捉鱼……极尽孩童之乐。一日,关公和小朋友们玩耍到当时胡先生开的学馆旁,听闻学子的朗朗读书声,如醉如痴,久久不愿离去。胡先生发现后,非常好奇,就问了关公好多问题,关公都对答如流,这让智慧睿达的胡先生非常的欣喜,觉得关公聪慧过人,是个可造之才,于是便分文不取,收关公为弟子。胡先生慧眼识人,若干年后发生在关公身上的一切都充分地证明,胡先生当年的确没有看错人,关公绝不是一个池中之物。
关公师从胡先生后,勤奋用功,如饥似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无为之治的新书》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