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四第47讲(1/5)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诸根圆拔:是定力成就,在四种涅盘里相当于有余依涅盘,不舍当下肉身证四果罗汉,不舍当下肉身证分真即佛,不舍肉身当下证极果如来。
内莹发光:我们在待人接物变成自性流露。一个明心见性之人,他以慈悲心、关爱心、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境界现前的时候,层次深的人想都不想,他知道一切都是我,他自然而然就知道该怎么处理。境界次一点的他想一想,他是谁我是谁呀?马上心平气和,不会跟人横眉冷对。不仅看到自己父母的今生今世,而且要对自己父母儿女的生生世世负责任,而且对生生世世的父母的生生世世负责任。这就是「内莹发光」,你知道该怎么做了。修行人就要做大丈夫,拿得起放得下。刚才才跟你拍桌子打板凳骂娘,两分钟以后就可以称兄道弟。有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呀?啥事也没有。
如是浮尘:「浮尘」,就是这个臭皮囊。及器世间诸变化相:这是外尘。如汤销冰:就像把冰块放到开水里或者把开水倒在冰块上一样。应念化成无上知觉:里面的心已经变成了正念。所以外六尘、内六尘,依报随着正报转。「无上知觉」,就是开悟,就是明心见性的大智慧。这里带有鼓励引导,你如果能证到四果罗汉,也说成无上知觉。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这段经文比前面举的那些例子更深。前面有些是六道凡夫,有些是证果圣人,证明他们这个见性不一定非要依照固定的根来起用。眼睛看不到的可以用头顶看,鼻子闻不到的可以用脚来闻,耳朵听不到的可以用角来听。这里呢,是离开了自己的身根,他都有知觉。
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聚见于眼」就是用眼睛能见。若令急合:就是眼睛闭起来,那么暗相现前。暗相现前:是不是除了暗相其它什么都看不到了?六根黯然,头足相类:眼睛闭起来看不到了,就好像头和脚跟一样,头和脚跟能不能看到啊?看不到。
彼人以手循体外绕:一个人用手沿着他的身体在外面绕。彼虽不见:他虽然看不到。头足一辨,知觉是同:头和脚是不是能感到后面有动静啊?
缘见因明:如果我们把这个能见的见性看成是因为有外面的这个光亮才能见到。暗成无见:那么暗来的时候,你再能不能见到东西?这是我们养成的习惯,非要有光明来才能看到东西,所以暗来你看不到。如果不依赖的话,你在暗中能不能看到东西啊?在很暗很暗的环境里,你定心一两个小时以后,就能看到一些东西,是不是?过去修行人在深山老林里不穿衣服,他照样能抵抗寒冷。
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不明自发」是不依靠外来的明,而是靠我们自性光明成就这种定力。虚云老和尚是不是「不明自发」啊?
根尘既销:「根」,就是身根,是内六尘;「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为外六尘。这里的「销」包括有余依而销,包括无余依而销,心莹发光,我们的肉身即有即销,他已经不执着了。云何觉明不成圆妙:怎么「圆妙」呀?我们明心见性乃至进一步修行以后,由于「根尘既销」,不再执着于这个眼、耳、鼻、舌、身这五根能见,不再执着于色、声、香、味、触为所见,这五种俱生意识就变成成所作智,见怪不怪;或者说是心能转境了。同样一个冤亲债主,在没有转成所作智之前,你看他是不是心里烦恼呀?你现在看他就感到很亲切。因为你自己的心变了。外部的环境没有好坏,是我们的心有好坏。
第六识过去的妄想分别就变成起智分别,就变成妙观察智。刚才讲了,看到冤亲债主,自己没有嗔恨心了,充满了关爱,这是直觉。然后意识心呢——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各种观照就来了,这叫妙观察智。妙观察智变的当下,这个见分见性就变了,怎么变了?变成平等性智。一切法都是一个念。我们的第八识在此时就变成大圆球智。十方三世无量的时间、空间、无量的万法,他当下就感到是自己。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盘、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因地觉心:也就是因地心。欲求常住:就是成佛。要与果位名目相应:成佛后的果位有七种名,下面详细来讲。
菩提:是智慧德能,也叫智德,也叫菩提果。「菩提」是掌握对整个宇宙人生的认识,是解决世界观的问题。从当下这个人到周边的环境到十法界万法万相,你怎么看法?一个开悟的人,他不会受大苦恼。问题是你是不是真正开悟?有道无道,自己要知道。菩提有无量的等级,在这里是究竟菩提。究竟菩提成就了,最低位是十信位满,也就是初住位,最高位直接成圆满佛,像龙女那样。
涅盘:也叫断德。断德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