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6章 丹佛教会的一天(3/4)
答:“是啊,我虽然在香港长大,在纽约呆了10年,来科罗拉多也已经20多年了,但是我非常希望和关心中国发展,政府为人民办事,建立和谐社会我赞成。国家内部和谐了,人们不再互相斗争了,我们海外的人才愿意回去做事啊……”说得很到位,不是一般女性,使我感觉她的大半生活得很透彻、很精彩
问:“你认为今天他们的演讲如何?”
答:“太好了,我真佩服他们,又出钱又出力,我也会出钱支持的。”
姚女士的一番话,道出了海外同胞共同的心声。
她今天的谈兴很浓,不停的讲着,通过她的讲话,我知道今天会有更多的人有感而发,千万不能错过这一机会。
于是我三口两口将饭吃完,客气的向姚女士表示歉意,说我还想采访别人,立即进入采访状态。
走到一位年轻人面前,他向我微笑着,看来像有感而发,他大约有40岁的样子,个子挺高。
我问:“先生,请问贵姓,您从哪里来?”
答:“我姓马,1986年从北京高中毕业后,来到美国马里兰大学学习。”
他操着一口标准普通话。
问:“你现在做什么工作?”
答:“我现在在丹佛开一家电脑公司,还有一个修车公司。”挺有能力,自己开公司。
问:“今天的演讲您听了感觉怎样?”
答:“听了,觉得很有意思,我初步想把2008年6月至7月的工作安排一下,若有时间,我去参加夏令营义教,如果没时间去,我一定捐钱。”
多么好的一位北京青年!他一直微笑着与我谈话。
一位正在大学读书的门小姐,约有十八、九岁,她在美国出生长大,刚上大学,她对我说:“这是很好的义工,如果我有条件的话,暑假我会去参加夏令营去中国。”
她说的“如果有条件的话”,大概是指经济条件,因为参加夏令营的学生,机票和在中国吃住,都要自掏腰包,总的费用需要三个多美元。
她的父母经济条件如何,还不知道。当然她是希望去了,但要看实际情况。我理解。
一位陆先生约有30多岁,他告诉我,他出生在台湾。
他说:“但是,我的父亲是上海人,我的母亲是河北人,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到了台湾。”可能就是49年以后吧,这么算起来,他父母目前也是老人了。
我问:“你什么时候来美国的?”
答:“我是在1985年从台湾跟随父母移民美国。”
问:“你学什么专业?”
答:“我学的是航空工程,现在从事电脑软件工作。”这位台湾青年很棒。
问:“你对去中国义诊义教的事,感觉怎样?”
答:“听了,很好。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在教会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我愿意去帮助别人,想考虑去配合义教。”
马先生、陆先生都是刚才八名报名者、并已填表之一。 这时,我看见那位88岁老婆婆也已吃完饭,我有意走过去同她聊几句,这么大年纪来听这个会,使我有些感动,我了解老人的心理,都喜别人同他们讲话。
于是我走过去,向她致谢并问候。她开口就说“今天听了演讲,我知道了有那么多人,为中国孩子做了那么多事,实在是了不起,遇到这事很幸运,我88岁了,能做的是捐款。”听她口音很熟悉,说的东北黑龙江的话。
我问:“您来自哪里?”答:“齐齐哈尔。”
我向她致谢,并祝她健康长寿。
餐后,人们不愿立即走开,而是久久不愿离去,还有许多人一起交流着各自感兴趣的话题。
今天,在这个餐厅里的100多人中,只有一个美国人,他叫杰瑞,近40岁,他一直坐在蔼蒂和永海的身边,他们不停的在交谈着,杰瑞是今天演讲会的特殊嘉宾。
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特地从科泉市赶来,他热爱中国,主动找冯翠静女士学习中文,也就是说,翠静是他的中文老师。
翠静说:“杰瑞是一位敦厚,诚实的美国年轻人。他曾帮助有关慈善机构申请到基金,很会做项目基金的申请,有这方面的经验。”
因此,翠静将杰瑞介绍给艾蒂和永海,希望他能帮助升望公司申请到一些资助中国的基金。
杰瑞今天来丹佛教会的目的,就是想了解升望到底在中国做了哪些事情。
开会时,他正好坐在我的前面,我见他拿支笔,不停地在本子上记录着。
演讲会后,艾蒂送给他一张DVD的盘子。
杰瑞很愿意为帮助中国的慈善事业尽一份力,午餐后,还一直在与艾蒂和永海,谈论如何去申请基金之事。听说申请这个资金所有程序很严格,要填许多表格,还要接受调查
因为杰瑞谈的很多,我们几个人最后离开餐厅。
下午,在从丹佛回柯林斯堡的高速公路上,疾驰的汽车窗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飞越大洋的爱》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