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章 聚散离合骨肉情(1/6)
01
旅美博士陈艾蒂于1947年12月,出生于辽宁省瓦房店,其父陈伯年,此时担瓦房店高中校长,他和妻子及两个女儿住在瓦房店城里。
当陈艾蒂呱呱落地时,姐姐陈霜妮,已长成为一个五岁的可爱的小姑娘了,极得奶奶的宠爱,奶奶常将这个长孙女,带到乡下松木村,住上一段时间,由此得到不少的安慰。
小姑娘也乐得跟着去。乡下有那么多的小朋友,有山有水,有高大的树木,有绿色的田野。
虽然儿子在城中风光地做校长,但老人不喜欢住在城里,在乡下有祖辈留下来的土地和房屋。
1948年东北解放战争之时,瓦房店附近战事异常紧张,陈伯年接到辽宁省国民政府教育厅指示,将他派到鞍山,任辽宁省第一联合中学校长,要他带领瓦房店高中师生,全部撤离合併到鞍山上课。
一路上风尘尘扑扑到鞍山,将学生安顿好以后,隨即通信让在瓦房店的妻子,带着两个女儿去鞍山,并安排好时间,让乡亲将大女儿霜妮从乡下松木村,带到火车站剪票口,与妈妈和妹妹会合。
可是待奶奶托人将霜妮从乡下,送到城中火车站时,开往鞍山的火车停运了,在车站内外怎么也找不到妈妈。
听说有许多人一起步行往北面走,去找火车站了,在这里沒找到妈妈,霜妮在车站里哭起来。
这时车站拥挤不堪,乱成一片,已经沒有去鞍山的火车,乡亲怕霜妮哭闹召来麻烦,急忙把她带回家,敲开家门。
奶奶吃惊的问:“怎么回来了?”
乡亲急忙掩门回屋说:“沒找到霜妮妈妈和妹妹,火车停运了,听说旅客步行北上去大石桥找车站了,。瓦房店车站很乱,不能久留。”
奶奶着急的说:“哪可怎么办哪!”
她担心儿子一家三口的安全,焦急万分地等待,天天盼望儿子的来信,很快听说鞍山解放了。
霜妮经常喊着要去鞍山找爸爸妈妈,但音信断绝,从此祖孙二人在乡下老家,相依为命。
瓦房店很快解放,但东北战场其他地方,依然战火熊熊,通信被中断,儿子到底去了哪里?还有儿媳及几个月的小孙女艾蒂,他们还在人间吗?
奶奶在儿子两岁的时候,爷爷因病去世,她守寡二十多年,靠着土地将儿子养大。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家里有个儿子,就有了盼头,有了希望,望子成龙,光宗耀祖,这已成定律。
奶奶有股韧劲,对唯一的儿子要求很严,儿子是她活下来的希望,要求他好好唸书,将来要有出息。
打上小学起,她每天早晨让儿子早早起床,吃完早饭早点去学校,儿子总是最早到学校的那个学生。
教他为人要和善,在外面不要同别人打架。夜里在油灯下,她陪着儿子读书到很晚,直到儿子睡下,她才去睡觉。
儿子沒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一路刻苦的将书念下来,一直念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在城里做了中学校长。
在哈工大的四年里,母亲在农村的家中,是多么思念儿子啊。
那时通信不便,家书抵万金,儿子的家书,是母亲最大的安慰,母亲的思念,是儿子奋发学习最大的动力。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老奶奶日夜思念着儿子,一老一小怎么过呀,祖孙二人只能掩门以泪洗面,不敢出门。
那时候,正处于战争阶段。东北还沒有全境解放,形势很复杂,各种政策还不规范,人们有的还缺乏理性。
特别是人身安全,各乡村开大会批斗地主,声势不小,奶奶是地主,这一老一小很害怕。
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晚上,老村长突然跑来,敲门说:“老嫂子,快开门,我有事。”老奶奶听到这急促的敲门声,不知出了什么事,谎张的开了门。
开门后见是村长,他对奶奶说:“你快带着孙女逃跑吧!马上走,一定走!儿童团要来捉你们去村上批斗!”
老村长是山东人,他冒着危险,跑来告知这一决定。
奶奶是小脚,那三寸金莲,今天要带着孙女逃跑可麻烦了。
这时,她什么也顾不上了,挎着一个小包袱,锁上门,在这个大冷天,柱着棍子跌跌撞撞的,带着5岁的孙女在夜幕下离开家,向山中走去。
天地茫茫,上哪里去?毫无方向,约过了一个多时辰,她们逃到山坡上,见有一小窝棚,这是看场人休息的地方,冬季肯定沒人住。+听听沒有动静,如获救命稻草,奶奶一把将霜妮推进去,自己也随后钻进来,坐在一席草上,把霜妮紧搂怀里,心在咚咚地跳。
还未等镇静下来,忽然听见远处有人喊叫,由远及近,从黑黑的窝棚内,看见外面手电筒的亮光,六七个人喊叫着,朝窝棚方向走来。
这时有个人说:“这窝棚里有沒有人?咱们先回家取绳子去吧。”为什么他们要先回家呢?
儿童团员们确实离开了。
听见他们要取绳子,在这里呆着太危险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飞越大洋的爱》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