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6章 晋腔(离世)(1/4)
龙武和邓鸿君坐在村边的野地里,时间是正午,天空湛蓝,偶尔会飘过几丝云彩,知了在歇斯底里地鸣叫着,所有的树和庄稼都耷拉着脑袋,似乎已奄奄一息。两人坐在一棵柿树下,没有风,树叶也静悄悄地。他们商量着下一步的行动计划。龙武主张从庙后村开始组织农会,然后去夺庙后村乡约的权力。因为有秦家在庙后村,夺权行动肯定会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在汾阴县造成很大的影响。而邓鸿君坚决不同意做这样冒险的事情,他觉得刚到汾阴县,群众基础不牢,做事情一定要稳,不能冒进。庙后村没有农会组织,工作点也没有确立,贸然行动会必然会引起特务团的注意,保不准会遭到无情镇压。邓鸿君又给龙武讲了当前省内农会的发展形势,他说省委主要负责人已被阎锡山政府通缉,现在省委之所以要发展农会,就是要把省委工作重心由城镇转向农村,转向这些离城镇较为偏远的村子里,走一条由村及乡,由乡及县再到省的发展路子。庙后村在县城跟前,秦家虽然有钱有势,但在赈灾过程中,又是捐钱又是开设粥棚,得到周围村民的欢迎,庙后村的乡约一直由秦家人担任,现在夺取庙后村的政权明显不合时宜。临河村比较偏,农会已具备成立条件,只要尽快把临河村周围三个村子的农民联合起来,就能成立农会,建立工作点开展工作。
龙武觉得邓鸿君年龄不大,但分析起事来头头是道。两人决定晚上趁大家在榆树下乘凉的时候,召集四个村的积极分子,把农会成立起来,并选举农会会长,农协委员和候补委员。两人还就积极分子名单和农协委员名单进行了讨论。
经过几天紧锣密鼓的准备,一天晚上,等各村的积极分子都来齐之后,邓鸿君在台上宣读了《临河农民协会宣言》和《临河农民协会章程》。并由农会会员选举邓鸿君为农会会长,刘龙武、胡照奎为农协委员,范学森、李福平为候补委员,刘龙武为会长助理,协助会长工作;胡照奎负责农会财务;范学森负责农会文件起草和整理;李福平负责农会会员情况调查,发展会员。临河农民协会除了临河村一些农民外,还有临近临河的三个村,协会首批会员有120多人。
临河村的范乡约一直悄悄躲在人群后面,偷听农会的会议内容。最近他一直听村里人讲老刘家来了个亲戚,有文化,有知识,开办夜校,教村民识字,讲农业知识,还要成立农会。范乡约听了半天,总觉得成立的农会,如果让所有农民都参加,选举出他们的会长,管理农民的日常事情,替他们主持公道,那么他这个乡约还有什么用,闾长还有什么用?村里的家族势力还有什么用?范乡约隐隐约约感觉到,成立的农会将来迟早要取代他的位子。
“不行,我得抽空把这个事向区长汇报,防患于未然。”范乡约想,可是现在没有区长,他该寻谁呢?他决定还是去找一趟秦君杰,听听他的意见。
秦君杰和秦君民此刻正在为父亲的病着急。大概是受了秦君青的刺激,父亲从那天起就一直咳嗽不止,喝点“葫芦”水,就能安然睡上一会,他睡着后就会发出像猫一样呼噜呼噜的声音。
兄弟俩商量来商量去,都觉得呆在汾阴于父亲的病无益,只能受病痛的煎熬。君民提议要不带父亲去西安看病,西安的广仁医院是一家西医医院,也许能治好父亲的病。兄弟俩和母亲说了,母亲有些犹豫,说:“你爹已70岁的人了,身子骨太虚,走路都费劲,从汾阴坐上马车到西安得走多少天?他受得了吗?别老了老了还要把骨头扔到外头。”
秦老爷一听更是不同意,他挣扎着说:“叶落归根,你们只需让郎中过来瞧瞧就行了,能看个啥算啥,别折腾了,爹不怨你们。”
母亲坐在父亲身边低头垂泪,看得两个儿子也跟着难过。母亲听父亲又发出轻微的呼噜声,知道他睡着了,起身和两个儿子走到外屋。
母亲杨氏对儿子说:“娘总觉得你爹的情况不大好,你俩这两天要警醒些,多操点心,这里一有动静就赶紧过来。老三我是指望不上了,你就是要了他的命,他也记不住,成天不知道在哪鬼混?真是个记吃不记打的货。”
三个人正在说话的时候,突然听见里屋传来敲击床边的声音,君杰赶忙跑了过去,父亲眼也不睁,嘴里说着:“我要回家,快送我回去。”
君杰疑惑地说:“回哪?你这不就在家里么?”秦老爷摇了摇头,没有吭气。
秦君杰看到父亲手上捏着一小块石头,这块石头是前几日儿子和爷爷玩的时候放在床边的。他倚在门框边上呆呆地看着躺在床上的父亲,直到听他又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才退了出来。
娘仨又坐了下来,但并没人言语。秦君杰掏出纸烟想抽,一想到父亲的病情,便又忍住了,把烟放回口袋。
“咚咚咚”。里屋又传来父亲敲击床边的声音,这种声音在空旷的屋子里回响,让人听了头皮有点发麻。秦君民赶忙又跑了进去,父亲说:“我要回家,快送我回去。”
君民想父亲可能是睡糊涂了,也说道:“你这不在家里么?”秦老爷依旧没有吭声,不一会又发出轻微的呼噜声,他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蒲剧》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