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言情 > 凭栏旧梦 > 第1章 引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章 引子(1/1)

目录
好书推荐:

这个故事,是我十二三岁时听我外婆说起的,岁月的冲刷在她干瘦的脸上留下了沟壑,可是她的故事却日久弥新,熠熠生辉。这个故事的前半段是我外婆听她妈妈描述的,后半段是她自己的亲身经历。尽管我与故事中的多数人物素未谋面,也不知道他们的真名实姓,却并不影响我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敬怀。它像一把钥匙,打开记忆的闸门,用繁华的过往,告诉我们这些后人,即使身处逆境依然要有自信的底气。

1935年,彼时的上海,十里洋场,纸醉金迷。在这个被誉为“远东第一城”的地方,摩登女郎在闪耀着霓虹灯光的舞厅里,恣意挥洒着青春。富家太太在小洋楼里悠闲地打牌喝茶。这里既有西装革履的洋人,也有长衫马褂的乡绅;既有高坐庙堂的领事督察;也不乏走街串巷的提篮小贩。租界的热闹与繁华,使人暂时忘却了战乱,很难想起在这片土地上还有着破败的棚户区,满脸菜色的码头苦力,衣衫褴褛的乞丐,以及神色黯淡的大烟鬼。在这样一片热闹的土地上,我们的故事正式开始了。

这一天,冬日的暖阳慵懒的照在每一个人身上,有轨电车照常叮叮当当的向前驶去,黄包车夫气喘吁吁地拉着客人在街上疾走。

逼近年关,早晨的风还有些凛冽,荣昌绸庄的厅堂里却已经聚集了不少客人,有买布的,也有制衣的,好不热闹。对于旧时的人们来说,除却一日三餐,穿着是否暖和体面,也是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只见一辆小轿车缓缓的停在店门口,车里下来一位体态丰腴的女士。

“周太太,侬好啊,来望望看,店里向又出了较关多的新款。”从苏州来的小伙计操着一口不大熟练的上海话,卖力地向老主顾推荐着当季最流行的布样。

周太太的高跟皮鞋在地上踩得哒哒作响,她目光所及之处,小伙计忙不迭把布料打开展示,满脸堆笑:“这块料子特别嗲啊,剪刀剪不破,手撕撕不开,赛过穿了条防弹衣。”周太太并不接话,过了好一会,她终于满意的指了指眼前的面料,对着伙计说道:“这两个花色还不错,替我包起来。”

“好的呀,稍后就帮您送到周公馆。”小伙计一边鞠躬一边把周太太送出去。司机已经在门口等候多时,见太太出来,忙下车开门,问道:“太太,是回去还是继续逛街?”周太太裹了裹胸前的貂皮斗篷,说道:“回去吧,天气太冷了。”

买完衣料回家,张妈照例把当天的申报递给周太太,上面赫然印着:

大新公司——上海最新百货商店

矗立南京路上

备货务求精美

价格真实不二

国之大唯此一家

周太太放下报纸,摇了摇头说,“这年头,商场也这么不正经,拿自动扶梯当噱头吸引百姓,闹哄哄的,像啥腔调。况且这种批量生产的成衣,到底不如裁缝一针一线量身定制的好。”张妈递过一杯水,应声说到:“太太说的是,也就是一时新鲜,依我看啊,这样的生意都是看的人多买的人少。”

张妈说这话并不完全是为了附和太太,倒真的带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得益于在周公馆帮佣的这些年,张妈的眼界有所增长。周玉林是上海滩赫赫有名的洋买办。洋买办,顾名思义,就是对帮洋人打理并且扩大生意范围的本地商人的称呼。再通俗点说,就是替洋人出面购买中国人的东西。只不过当时中国的工业水平并不发达,因此价格多少都是由洋人说了算。周先生祖籍宁波,早年在欧洲留过学,不仅会英语,还会德语和法语,在租界的洋人中很吃得开,又因为为人诚信,在国人中的口碑也极好。一战期间,北洋政府查封德商在华机构,周先生低价购进了德商的厂房设备,协同太太发了洋财,搬进了租界的独栋洋楼中,连带着女佣张妈,也跟着见识了许多达官贵人来周公馆做客,好不风光。

不想错过《凭栏旧梦》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没有了 书页 目录
阅读推荐: 宿命之环 帝国之刃 今天开始当城主 诸天窃贼 长生修仙:我能用族人的气血加点 大奥术师她今天赚钱了吗 这本小说很健康 我在星际炼丹封神 人道大圣 斗破:家祖玄帝萧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