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63章李永生不请自来(1/2)
永州为缘矿兴企,因企设市,算是个移民城市,市区二十多万人口,第一代大多来自于全国各地。在饮食上,口味繁杂,但总体上趋向于当地喜食肉类、偏向酸辣。市区人口大多数是上班一族,虽说人口不多,但消费能力确实不低,稍有闲暇,总喜欢三五亲友在外面聚一聚,谓之“撮一顿”或者“咥一顿”。
风华酒楼的川味菜一炮打响,食客们趋之若鹜。这主要得益于前期的精心准备和周总灵机一动的推销。后堂打包给了来自川乡的团队,前厅除了卫生扫除外,重新招聘了八个个高腿长、肤白貌美的年轻女子,而且还请来了市招的金牌服务集中培训了三日,大堂经理更是周总从永州宾馆挖来的。
不仅如此,一楼大厅临窗的位置,全换成了最多六人的“火车坐”式雅座,座位之间的隔断上全加了八毫米的磨砂玻璃,既不失大厅的热闹,还有包厢的别致。菜品选择上,除了正宗的川味菜肴外,周总毫不犹豫地加上了本邦特色。更重要的是开业酬宾活动从开业起到春节,所有来宾一律八八折。红白宴请满十送一,优惠更多。
冬季本来就是传统中举办喜事的最佳时节,有了这些举措,加上开业时宴请的各路食客的口口相传,一时间大有红了一店,冷了一街的情形,节假日和农历双日的婚宴竟排到了春节前。
张辉自然是忙的脚不沾地,张小军也是。人一旦忙起来了,就没有闲暇去考虑其他的事。所以,张辉的生活轨迹基本上是三点一线,酒楼到店铺或者周总那里。
按照张辉的计划,他是打算春节前回老家的。一来是小军回来说了老家的情况,想和刘空商量一下离婚的事。二来快一年了,没有见过父母和孩子,可眼见着,天天如此的红火,春节前回家的事是没了指望,就想和大丫头联系,问问她,过年的事是怎么考虑的?
不料,从十一月底和大丫头通完话后,大丫头又处于失联状态,手机基本上是处于关机,张卉在心里嘀咕大丫头心大的同时,也免不了一份担忧。
自从印刷厂交了以后,姚家的人都是安稳,酒楼开业的时候,姚老二是请来的客人,等杨老三和姚会计也不请自来,以个人的名义,送了花篮。后来,十天半月,还来酒楼消费一次。陈大队也来过,却没有了当初的狂羁,每次来,都是规规矩矩的。
赵科长也来过,自从断腿以后,两个人就很少联系,等开业的时,张辉还是按照黄社会说的,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送了请柬。赵科长不但自己来了,还把自己周围的一帮老板全叫了,直接给张卉说:给我留上一桌,给你添些热闹。当然,礼金是少不了的。
苗市长也来过,元旦前两日,陪着省城下来的一帮客人,据说客人中最主要的是川人,刚好张卉的酒楼又以川菜为主,拥有本帮特色。当然,这么重要的客人,是不会放的别的地方,只能借用yy公司那间大气古朴的小餐厅。
张卉隐隐约约心里觉得还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却总是记不起来自己惦记的是什么。直到在包厢里看到李永生那似笑非笑的面孔时,张卉才突然明白过来,自己心里担忧的是什么。
酒楼开业以来,绝大多数的时候,张卉是不在大厅里抛头露面的,除非是自己相熟的客人,或者周总的朋友,再就是开业时来的那些土地爷们相邀,张卉才会客客气气的闪上一面。
来到永州的一年时间,张卉最大的感悟是红颜祸水,自己这张曾经引以为傲的脸,自从开了酒楼以后,似乎成了一朵盛开的野花,特别是那些酒足饭饱后的食客们,不只是言语带色,眼睛带钩,有时还会借酒盖脸,动手动脚。这个时候的张卉,才后知后觉的想起周总当初不让自己开酒楼的原因。所以无奈之下,自己只好躲在幕后。
但也有躲不过去的时候,比如说这次李永生来。
李永生就是明明白白奔着她来的。七八个人要了一间包厢,进了门,刚刚坐定,李永生就对服务员说:给你们老板说一声,等一会过来敬个酒。
服务员不明就里,何况张卉早有安排:就笑着回答说:老板不在店里。
李永生也笑:不在店里就打电话,没有电话就去找,告诉她就说我李永生找她。
这样的情况,服务员经过不知一遭:我就是个打工干活挣钱的,老板的电话和去了哪里,不是我关心的事,我也不知道。
听了服务员不软不硬的话,和李永生一块来的朋友不高兴了:五分钟以内,见不着你们老板,信不信我把这里给拆了?
李永生却说:别吓着人家小姑娘。话我跟你说了,听不听说不说都是你的事。你先下去吧。
服务员感觉到不对,就连忙找了大堂经理,大堂经理就跑到办公室把话告诉了张卉。
张卉的眉头就拧在了一起:小心点,给他们服务好,按最大的优惠给他们打折,你多操点心。
大堂经理走了,张卉就坐立不安了。虽说只见过这个人一次,但她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胆怯。
李永生一伙人从中午吃到了下午四点多,来来回回的人换了好几波,各式各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城里有个女人叫小卉》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