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171.是非曲直(1/2)
171.成语:是非曲直
正确与错误,有理与无理。指对立的双方互相不对立。出自《二程遗书》。
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先生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看到一对父子在吵架,于是他走上前去问:“你们为什么吵架?”父亲说:“我们在路上捡到了一块铜板,但是不知道它的来历,于是我们就开始争论。”老先生听后便问父子俩有何依据,于是父子俩开始解释他们的观点,最终老先生根据他们的解释判断出了铜板的来历。
形容词短语,多用作判断和说明某事物的是非曲直。例如:“这件事情的是非曲直很清楚,我们不必再讨论了。”
172.直言不讳
直截了当地说出来,没有丝毫顾忌。这个成语强调说话坦诚、直接,不拐弯抹角,不隐瞒真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坦率的性格或态度。
故事的主人公是唐朝的大臣魏征。魏征以直言不讳而著名,经常直言进谏,指出皇帝的错误。有一次,皇帝问魏征:“你觉得我这个皇帝做得怎么样?”魏征回答说:“您确实是一位英明的皇帝,但是您也有一些缺点。”皇帝听了之后非常生气,问:“那你就具体说说我的缺点是什么?”魏征毫不畏惧地说:“您太喜欢玩乐了,而且有时候不听我的话。”皇帝听了这番话后,不但没有责怪魏征,反而认为他忠心可嘉,更加器重他。
形容一个人说话直接、坦诚,没有隐瞒或拐弯抹角。例如:“他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他的想法,让我很感动。”另外,在批评别人或指出问题时,也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表达严肃的态度。例如:“我直言不讳地告诉你,你的工作做得太糟糕了,需要认真反思。”
173.讳莫如深
把事情隐瞒得很深,不轻易暴露。
《战国策》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齐国大臣孟尝君被齐闵王派遣出使秦国,但因为种种原因,他并没有完成任务。回到齐国后,齐闵王问他为什么没有完成任务,他回答说:“我觉得秦王是个很聪明的君主,如果我贸然进言,可能会遭到他的反感。所以我先向他表示了敬意,然后才委婉地提出了建议。但是,我发现秦王对齐国并不友好,所以我决定什么也不说了。”齐闵王听了之后,很受启发,也就不再追问了。
形容把事情隐瞒得很深,不轻易暴露。也可以用于表示极力维护某种事情或局面,不轻易表露自己的看法。例如:“他对这个计划讳莫如深,不肯透露任何信息。”
174.深仇大恨
极深极大的仇恨或怨恨。
形容两个人之间极其严重的矛盾和怨恨。这种矛盾和怨恨往往源于某些深刻的伤害或背叛,并且需要采取极端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相传在古代,有一对兄弟,他们因争夺家产而反目成仇。兄弟二人经过多年的争斗,最终弟弟取得了家产,但哥哥却怀恨在心。他发誓要报复弟弟,于是便开始计划一场谋杀。哥哥雇佣了一位杀手,企图杀死弟弟。但最终,杀手却将哥哥误杀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深仇大恨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悲剧。
深仇大恨在中文中常常被用于形容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和怨恨。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两个团体、国家或民族之间的严重冲突和仇恨。例如,“这两个国家之间有着深仇大恨,很难通过和平方式解决。” 另外,深仇大恨也可以形容某些人因为过去的伤害或背叛而产生的极度的愤怒和仇恨情绪。例如,“他从小就受到虐待,心中积蓄着深仇大恨。”
175.恨之入骨
形容对某人或某事产生了极度的仇恨和厌恶,恨不得将其彻底消灭。这个成语源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的故事,故事中有一个叫做晋惠公的国家,他在国家发生大饥荒时拒绝了秦国的援助,但是当秦国反过来攻打他们时,他又非常狼狈地逃跑。于是,晋国人编了一首名叫《河广》的诗歌来讽刺他,其中有一句是“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心之固?国与氏誓无违。”意思是说,“谁说黄河宽?一根芦苇就能渡过去。谁说心肠硬?国君和你誓无违背。”后来,“恨之入骨”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化而来,用来形容对某人或某事产生了极大的仇恨和厌恶。
用法非常广泛,可以用来形容对某个人或某个事件的仇恨和厌恶。例如:“他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简直让我恨之入骨。”另外,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对某个仇敌的极度仇恨,比如小说中反派角色的刻画。
恨之入骨是一个表达对某人或某事产生极大厌恶和仇恨的成语,它的用法广泛,可以形容各种不同的情境。
176.骨瘦形销
形容人的身体非常瘦弱,外形消瘦得像一具骨头。
源于唐代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据说李白曾经被流放到湖北的江陵,后来遇赦返回中原。当他经过黄鹤楼时,听到楼上有人吹奏笛子,便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其中有一句诗是“骨瘦形销不自胜”,形容自己身体瘦弱得连衣服都撑不起,一副病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有趣的成语》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