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161.貌合神离(1/2)
161.貌合神离
外表看起来很亲近,但内心却很疏远,没有真正的感情。
出《汉书·平帝纪》:“朕之不德,海内莫不闻,贤母欲为知己者,妻子安得不为知己者?故便斥绝左右,不与相见,惟皇后父母在时见之。”
东汉末年,汉献帝的皇后和皇太后都是被迫入宫的,因此两人貌合神离,互相之间没有什么感情。皇后为了报复太后,暗中与中常侍张让等人勾结,把太后之父上书指责黄门令的奏章拿给献帝看,引起献帝大怒,太后一气之下便回娘家去了。
可以用在很多场合,例如在描述夫妻、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时都可以使用。如果一个人表面上对你很友好,但实际上却并不信任你或对你有意见,就可以用貌合神离来形容。此外,如果一个人在表面上支持某个计划或政策,但实际上却并不真正认同或支持它,也可以用貌合神离来形容。
162.离群索居
离开人群,独自一人居住。比喻离开社会,不与他人交往,过着孤独的生活。这个成语源于《礼记·檀弓》。
相传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时,有一天晚上,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被困,没有食物和住所。孔子的一位名叫原壤的弟子见到老师困境,便带着一些食物和一束干草来到孔子跟前,将干草放在地上,然后把食物放在地上,让孔子坐下来休息。原壤说:“老师,你离群索居,真是太孤独了。”随后,他便离开了。
某个人或某个群体因与外界隔绝、不与他人交往而孤独生活。例如:“他因为工作原因被迫离群索居,独自生活。”
163.居安思危
处在安定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险。这个成语源于《左传·襄公十一年》,原文是:“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都是大国,但是晋国在城濮之战中被楚国打败。晋献公为此感到非常忧虑,便召集百官商讨对策。大司空士蒍建议说:“要振兴国家,只有任用贤才,同时采取措施加强国防。”晋献公听了他的建议,采取了措施加强国防,使国家变得更加富强。后来,晋国又打败了入侵的齐、秦两国联军,使晋国成为了中原霸主。
用于告诫人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要在安定的环境中沉迷于享乐,而要时刻保持警觉,提前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应对措施。例如:“虽然现在经济繁荣,但我们仍然需要居安思危,继续努力发展经济。”
164.危言耸听
故意说些夸大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通常用于形容某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故意夸大事实,以引起他人的注意或恐慌。
《论语·宪问》中,孔子对鲁国的政策不满,批评他们"危言危行,危言危听"。这个成语的现代形式来源于宋朝的辛弃疾的《淳熙己亥论盗贼札子》中的"以危言耸听,以险数为贤",意在强调做官应该正直不阿,敢于直言。
使用例子: "他总是在人前危言耸听,散播不实消息。" "这个政客经常危言耸听,制造社会恐慌,以争取选民的支持。"
165.听而不闻
源自于中国古代,意思是形容对别人的话或者声音充耳不闻,漠不关心。这个成语中的“听”指的是倾听、听取;“而”是转折连词,表示后面的部分是结果;“不闻”指没有听到或者不在意。
出《论语·阳货》:“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子夏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子曰:‘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其类似也。’” 其中的故事说的是有一天,孔子和学生们在一起讨论人生问题。孔子说:“整天吃得饱饱的,什么心思也不用,那就难以教导了。不是还有赌博游戏吗?干干也比闲着好。”这时,子夏听了孔子的话,就说:“事情已经做了的不要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挽救了,过去的事不要再追究了。”而孔子则评价说:“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意思是对已经过去的事不闻不问,对已经做了的事不过问。
在现代汉语中,“听而不闻”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别人的劝告、解释或者提醒不在意,不予理睬。例如,“对于别人的批评和建议,他总是听而不闻,固执己见。”同时,“听而不闻”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对待工作或者学习漫不经心,不在状态。例如,“他最近学习状态很差,上课的时候总是听而不闻。”
166.闻风丧胆
听到风声就吓得丧失了勇气和胆量。形容对某种力量的极度恐惧或畏惧。
《旧唐书·李靖传》记载,李靖在北方边境地区打击敌人,使其敌人闻风丧胆,不敢进攻。后来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对强敌的畏惧和害怕。
形容人们对某种力量的害怕或者对某个人或事物的畏惧。如:“他的威望让那些不法分子闻风丧胆。”也可以用于形容人们对某种不利消息的害怕,如:“这个公司破产的消息一传出,员工们都闻风丧胆。”
造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有趣的成语》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