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6章 水域分布系统2(1/3)
二、湿地的定义及其特点?
湿地是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 6m 的水域。湿地具有调节水循环和作为栖息地养育丰富多样性的基本生态功能。
(1)被称为“自然之肾”。原因在于
①其在水分和化学物质循环中所表现出的功能及在下游作为自然和人类废弃源的接收器
②可作为地下水和地面水以及具有排洪、蓄洪功能。
(2)特点:
湿地的特点总的来说,可从空间上、时间上、生态上加以概括。
空间上:分布在陆地和水域交接的相对稳定的过渡区和生态交错区。
时间上:呈现周期性干湿交替的动态变化。
生态上:水、陆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是兼有水陆特征的生态系统。
①特殊的界面系统:湿地是水、陆两种界面交互延伸的一定区域,是水域和陆地过渡形态的自然体。
②特殊的景观特征:湿地生态系统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湿地区域的多种表现形式,体现为湿地景观的特殊性。
③特殊的生物类群:湿地生态系统所处的独特的水文、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所形成的独特生态环境为丰富多彩的动植物群落提供了复杂而完备的特殊生境。
④特殊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湿地土壤不同于一般的陆地土壤,它是在水分过饱和的厌氧环境条件下形成的,这种环境条件使得湿地有其独特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三、淡水湿地生态系统?
(一)淡水湖泊生态系统
湖泊湿地是指陆地到开敞湖面的过渡带,在宏观上具有陆地景观,并以湿生植物为标志,它是湖泊与其周围环境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通道,尤其是在湖泊生物生存和营养平衡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湖泊湿地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为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和优越的栖息条件,具有较高的渔业生产能力。
(二)淡水沼泽生态系统
1.沼泽的基本特征:
(1)沼泽的水文特征:基本特征是地表常年过湿或有薄层积水。在沼泽地表除积水外,还有小河、小湖等沼泽水体,以及饱含于泥炭层的水分。沼泽水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过渡类型。
(2)泥炭特征:泥炭又称草炭,是沼泽形成和发育过程的产物,是沼泽的本质特征。
(3)植物特征:由于沼泽分布广泛,从寒温带到热带乃至青藏高原都有沼泽发育,因而沼泽中的植物种类较多。
2.分布:淡水沼泽在世界上集中分布在北半球的寒带森林、森林苔原地带以及温带森林草原地带。
3.沼泽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沼泽是水体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型自然综合体,本身就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和自然界的其他生态系统一样,也是一个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系统。沼泽半水半陆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其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具有明显的水陆相兼性和过渡性。
(2)沼泽地草本植物生长茂密,土地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排干后可开垦为耕地。如珠江三角洲、洞庭湖平原都是从沼泽上开发出来的。沼泽蕴藏着丰富的泥炭资源,适当利用时,可开垦为农田,改沼育林或辟为牧场。沼泽上的纤维植物和泥炭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纤维植物是很好的造纸和人造纤维的原料。泥炭是良好的肥料,可用泥炭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此外,泥炭在工、农业以及医药卫生等方面有广泛用途。
四、滨海湿地生态系统?
(一)红树林生态系统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河口海湾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以红树林为主的区域中动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一个整体,称为红树林生态系统。它的生境是滨海盐生沼泽湿地,并因潮汐更迭形成的森林环境。
1.生境特征
(1)地质地貌:红树林主要分布于隐蔽海岸,该海岸多因风浪较微弱、水体运动缓慢而多淤泥沉积。大部分分布于潮间带,而以中潮滩为最繁茂区。红树林生长与地质条件有关系,因为地质条件可能影响滩涂底质,如河口海岸是花岗岩或玄武岩,其风化产物比较细粘,河口淤泥沉积,适合红树林生长。
(2)底质:红树林适合生长在细质的冲击土上。
(3)温度:红树林分布中心地区海水温度的年平均值为 24-27℃,气温则在20-30℃范围内。
(4)海水和潮汐:红树林具有耐盐特性,在一定盐度海水下才能成为优势种。红树植物的生长需要潮间带每日有间隔的涨潮退潮变化。长期淹水,红树林会很快死亡。
2.红树林生物组成及其适应性
(1)红树林植物组成:红树植物是能忍受海水盐度生长的木本挺水植物。可组成7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生态学必备》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