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4章 陆地生态系统(1/3)
1.纬向地带性:即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原因是以热量为基础而产生的,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因此出现了南北对称分布的自然带。该规律在低纬度和高纬度表现明显。
2.经度地带性:即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布规律主要是水分受离海远近的影响,从大陆沿海往内陆方向递减。该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表现最明显。
3.垂直地带性:指山地自然景观及其组成要素随海拔高度递变的规律性。
4.山地垂直带谱:山地生态系统的带状排列是按一定秩序出现的,沿山地形成一定的体系,被称为山地垂直带谱。
1.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因素(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三向地带性)
地球上的陆地生态系统是形形色色的,它们的分化与分布受多种因素所影响。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水陆分布和由于各地太阳高度角的差异所导致的太阳辐射量的多少及其季节分配,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水热状况。
(1)纬度
太阳高度角及其季节变化因纬度不同,太阳辐射量也因纬度而异。由于热量沿纬度的变化,出现生态系统类型有规律的更替,如从赤道向北极依次出现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与苔原,即所谓纬向地带性。
(2)经度
由于海陆分布格局与大气环流特点,水分梯度常沿经向变化。由沿海湿润区的森林,经半干旱的草原到干旱区的荒漠,即经度地带性,
(3)海拔
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降水最初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达到一定高度后,降水量又开始减少。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常引起自然生态系统有规律地垂直更替,即垂直地带性。如长白山植被垂直带结构自上而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寒温性常绿针叶林→矮曲林→高山冻原。
(4)地形与岩石性质
2.垂直地带性与水平地带性的异同
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合称为水平地带性。
(1)相同:
①两者的植被分布顺序相似。
②垂直带与水平带上相应的植被类型,在外貌上也基本相似。
(2)不同:
①水平带的宽度较垂直带的宽度大得多。
②水平带具有相对连续性,而垂直带具有相对间断性。
③水平带与垂直带植被类型分布顺序的相似性,是指群落的优势生活型和外貌,但是植物种类成分和群落生态结构有很大差异。
3.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的主要类型有4种,即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及北方针叶林。
(1)热带雨林
①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及其两侧的湿润地区,是目前地球上上面积最大,对维持人类生存环境起作用最大的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3个区域:南美洲的亚马逊盆地、非洲的刚果盆地、东南亚的一些岛屿。
②热带雨林分布区终年高温多雨,年降水量2500-4500mm,全年均匀分布,无明显旱季。土壤养分极为贫瘠,呈酸性。雨林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几乎全储备于植物量中。
③雨林植被特点:
a.种类组成极为丰富,均为热带分布的种类
b.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而分层不明显,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发达。
c.乔木树种构造特殊,多具板状根、气生根、老茎生花等现象。叶子在大小、形状上非常一致,全缘、革质、中等大小。
d.林冠高低错落,色彩不一,无明显季相交替,终年常绿。
④大多数热带雨林动物为窄生态幅种类,而且大多是 K-对策。能流与物质流交换速率很高,呼吸消耗量也大。
④热带雨林的作用:
a.净化空气。植物叶面积巨大,吸收SO2要比其他物种大得多。
b.具有自然防疫作用。树木能分泌出杀伤力很强的杀菌素u,杀死空气中的病菌和微生物。
c.天然制氧厂。
d.对气候有调节作用。森林浓密的树冠在夏季能吸收和散射、反射掉一部分太阳辐射能,减少地面增温。
e.防止风沙和减轻洪灾、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f.多种动物的栖息地。也是多类植物的生长地,是地球生物繁衍最为活跃的区域。
⑤对热带雨林的保护:
a.减少砍伐森林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
b.优先保护濒危物种资源。优先保护原生型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同时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规律,以自然修复为主,辅以必要的人工措施。
c.划建国家级保护小区或保护点。针对面积较小的热带雨林分布,但没有条件建立规范性自然保护区的地段。
d.规划生态长廊。划建连接各斑块的生态长廊,建立热带雨林斑块间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生态学必备》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