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章 9.14(1/2)
原始社会建筑:发展缓慢,从艰难地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逐步地掌握了营建地面房屋的技术,创造了原始的木构架建筑,满足了最基本的居住要求。
奴隶社会建筑:建筑有了巨大发展,出现了宏伟的都城、宫殿、宗庙、陵墓等建筑。这时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的建筑已初步形成,但在技术上和艺术仍未脱离原始状态。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远古、大约6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上古穴居而野处"——《易.系辞》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韩非子·五豪》
"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孟子·胜文公》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槽巢"——《礼记.礼运》
1.旧石器时代(距今五六十万年前)
天然山洞:
靠近水
洞口标高高,防涨水高出水面20--60M
洞口干燥
洞口背风
住人集中在洞口处洞的前部分,洞里埋死
2.中石器时代(距今约12000年前)最早的建筑活动——用兽骨堆砌的建筑居住空间
(哈尔滨闫家岗)
3.新石器时代(约10000年前﹣- B . C .21世纪)
黄河流域:
母系氏族公社的代表﹣﹣仰韶文化
父系氏族公社的代表﹣﹣龙山文化
长江流域:
母系氏族公社﹣﹣河姆渡文化
仰韶文化
□文化面貌
母系氏族,原始农业,烧制陶器,定居的村落,集中的葬地,穴居
□建筑活动
建筑形态,聚居布局,建筑特点
仰韶文化﹣﹣建筑特点
平面:方形或圆形,晚期有套间
围护与结构:木骨泥墙
节点:绑扎
地面:烧烤
3.新石器时代(约10000年前﹣- B . C .21世纪)
黄河流域:
母系氏族公社的代表﹣﹣仰韶文化
父系氏族公社的代表﹣﹣龙山文化
长江流域:
母系氏族公社﹣﹣河姆渡文化
父系氏族公社社会(龙山文化)的建筑活动
已经有家庭私有化的痕迹,在房屋形态、聚居布局以及建筑技术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A .建筑形态变化
1)大房子消失
2)出现"吕"字形双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3)大型排房式出现﹣﹣父系社会的血缘纽带
B .聚居布局变化
1)中心广场消失
2)从向心到分行列排
3)公有向私有转化的标志﹣﹣外室设有窑穴
C .建筑技术的发展
1)地面建筑比重上升
2)土坯的运用
3)夯土技术出现
河姆渡文化
。繁荣的母系氏族社会
。以水稻为主要作物的农业经济
。木构干阑式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作居住用,由原始的巢居发展而来。
河姆渡文化房屋特点
平面:长屋
围护与结构:干栏式,木构架
节点:构件垂直相交用榫卯,复杂交接仍用扎结
工具:
伐木用石斧;成才用石斧,石,石楔,以楔具为主
新石器时期建筑的技术、艺术成就
创造了聚落、居住建筑、陶窑、祭坛等多种建筑形式;
在结构上,窑洞、木梁架和干阑三种类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品聚落选址时注意近水、向阳、不受旱涝、易于防御,还注意把聚落分为居住区、生产区和墓地。这些经验,对日后各种村镇的建设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夯土技术,对后代建筑影响至大。而土坯砖、木骨泥墙、烧烤地面、白灰面及室外散水等建筑材料与技术的应用,不但改善了当时建筑的使用及人们的生活条件,而且还为后世长期所沿袭;
审美观念亦己反映到建筑中;
环绕向心、中轴对称、主次分明等建筑布局原则及若干基本几何形体已大量应用于或体现在聚落、祭坛和居住建筑之中。
二、中国古文化的分类
中原古文化
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
南方古文化
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为代表
北方古文化
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为代表
古文化记叙了两种建筑方式:
巢居发展系列——积累木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某人学习的中国建筑史》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