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言情 > 某人学习的中国建筑史 > 第2章 9.14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章 9.14(1/2)

目录
好书推荐:

1.2.4 体系独特 相对封闭

材料上

1.中国建筑以木构为主;

2.西方建筑更倾向于砖石结构。

形式上

1.中国建筑以平面铺展的由单层建筑组成的院落型空间为特征;

西方建筑更注重向带有地下室的多层楼房发展。

2.中国建筑注重适中的体量与宜人的尺度;

西方建筑更强调具有纪念性特质的高耸的形体与巨大空敞的室内空间。3.中国建筑更倾向于对自然曲线的追求,建筑的屋脊、屋檐,及室内外的诸多装饰,都用非几何性的曲线来表现;西方建筑在造型上体现了几何化的倾向,建筑物的各个部分都可以分解成各种几何形体。

结构类型上

1.西方建筑大都采用以墙承重的结构体系;2.中国建筑则采用框架结构体系,以柱、梁承重,墙体只起围护作用,即承重体系与围护体系分离。

1.3 独特体系的形成原因

地理原因

中国地域属半封闭的大陆,内部幅员辽阔,地形及气候丰富,自身调节余地较大,使中国文化缺乏外向交流的动力。

经济结构

农耕文化,自给自足。以木构为主的中国建筑取材便利,施工便捷,最为适合经济水平较低的中国古代社会。

社会制度

宗教礼法制度,以血缘为纽带,家族观念深刻。中国建筑以平面铺展的由单层建筑组成的院落型空间,既可以满足家庭聚居,又可以满足父子、妻妾分居的需要。

意识形态

①历代王朝都遵循"不破不立"观念,毁掉旧宫殿,建立新宫殿。

②心理避讳,早期的砖石结构建筑,如塔、墓室都用于阴宅,便于永久保存。

③建筑始终受统治观念制约,统治道德崇尚勤俭节约,认为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虽然难以限制帝王,但可以限制大臣和庶民。

④文化中重文学,轻理工,建筑是师傅带徒弟,很少有建筑专著,基本以工匠代替建筑师。

⑤重群体,轻单体,重布局,风水观念,以此寄托了宗教、礼仪、政治、经济、风水等观念,形成单体单调、群体复杂的观念。

1.4 独特体系的特征

①自然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

②持续性,正统性和高度成熟性

③包容性和独特性

总之,中国建筑体系既是高度成熟的、延绵不断的,也是多元一体的、独树一帜的。

1.4.1自然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

1)自然适应性

a )能灵活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

墙体可有可无、可厚可薄,庭院可大可小、可宽可窄,单体殿屋可严密围隔,也可充分敞开。

b )便于就地取材﹣﹣主要用材"土和木",资源分布相当广泛。

c )适应各种地形地势

木构架结构组合方便,既可以凹凸进退,也可以高低错落,可以灵活地适应平原、坡地、依山、傍水等不同的地形、地段。

。这些使得木构架建筑远远优于窑洞、千阑、井干等受地域性严格约制的其它建筑体系,而得以广泛分布于中华大地。

1.4.2正统性、持续性和高度成熟性

1)正统性

一是使木构架建筑稳居建筑活动的主导地位,获得了突出的发展;二是使建筑活动,特别是上位建筑严格受到等级名分和尊经法古的制约,建筑形制成了标示名分等级和表征礼制正统的物态化标志;三是加强了建筑的传承性,使木构架建筑不得不在严格因袭历史形制和正统规范的制约下演进。这些情况大大强化了木构架建筑体系发展的持续性。

1.4.3包容性和独特性

1)包容性

a )木构架建筑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带有很强的综合性

从历史渊源来说,木构架建筑自身存在两方面的技术源流。

既有源自穴居发展序列的"土"文化的建筑基因又有源自巢居发展序列的"水"文化的建筑血统。

在木构架建筑的发育期民族的迁移和聚合,推进了华夷之间建筑文化的双向交流。

b )对待外来建筑文化,木构架体系表现出很强的同化力古代中国所接触的外来建筑文化,主要是通过外来宗教传入的。这方面,木构架建筑体系表现出很强的同化力,总是把外来建筑文化融化在本体系之中。佛教建筑的中国化可以说是最典型的现象。

c )在建筑思想上,木构架体系蕴涵着多元的哲学、美学意识——儒道互补状态。

儒家——注重人伦关系、行为规范,崇尚等级名分、奉天法古,讲求礼乐教化、兼济天下;

道家——注重天人和谐,因天循道,崇尚虚静恬淡、隐逸清高,讲求清静无为、独善其身。

木构架建筑体系在类型上、布局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某人学习的中国建筑史》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书页 目录
阅读推荐: 宿命之环 帝国之刃 今天开始当城主 诸天窃贼 长生修仙:我能用族人的气血加点 大奥术师她今天赚钱了吗 这本小说很健康 我在星际炼丹封神 人道大圣 斗破:家祖玄帝萧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