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章 最大的刺(1/2)
刘伯温是朱元璋团队最有才华的一个人。
刘伯温跟朱元璋曾经有一个对话。
那一年,李善长因病退休,朱元璋找来刘伯温,问他谁可以当宰相。
朱元璋问:杨宪可以吗?
这是非常有玄机的问题,因为朱元璋已经知道杨宪跟刘伯温关系密切,如果刘伯温说可以,那就坐实了两人结党的罪名。
刘伯温想了一下,答:杨宪这个人有宰相的才能,却没有宰相的器量。
这是很公平的一个评价。
杨宪后来就是栽在器量太小,对汪广洋穷追猛打上面。
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可以吗?
这是一个中间派,如果刘伯温说可以,那显然就会让自己用杨宪把持中书省的希望落空。
于是,他说:他比杨宪还要浅薄。
朱元璋又提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朱元璋看中的,要扔到文官里搅浑水的胡惟庸。
刘伯温答:这个人是匹拉车的好牛,但只怕它力气大了会把车架都顶烂。
可以说,刘伯温巧妙地应对了朱元璋的测试,但又准确地对三人做出了评价。
连朱元璋都叹道:看来,能当我的宰相的,只有先生你了。
目前为止,刘伯温的回答都没有问题,可是,在朱元璋的表扬下,他突然冲昏了头脑,突然来了一句:“我这个人嫉恶如仇,对于繁杂的事情又没有耐心,当宰相只怕辜负了圣上的恩宠。天下人才多的是,皇帝你慢慢找吧,不过,目前来看,还没有人担得起宰相这个职位。”
什么意思?
天下就只有你能当宰相?而且你还耍大牌,说自己脾气不好,又懒得管这一摊子事?
可以干的能力不足,能力足的不想干,我大明帝国还要不要建设了?
朱元璋发火了,但他压住了这把火。
朱元璋还不想弄倒刘伯温,毕竟这是一个人才。
自从刘伯温跟着他,每一次建议都被证明是正确的。
留这样的人在身边,确实能走不少弯路。
但朱元璋绝不允许刘伯温搞结党。
朱元璋能成为皇帝,有两个秘诀,一个是善于搞组织工作,一个是善于谋断。
刘伯温在谋断方面,甚至超过了朱元璋。但刘伯温如果只搞参谋,再厉害也只能给朱元璋打工。要是刘伯温也搞起了组织工作,那就有可能成为第二个朱元璋。
任何公司,业务骨干跟管理骨干都不能重叠,如果非要重叠,那这个人就是总经理。
显然,朱元璋还不想退为董事长,他还想兼着总经理这个光荣的岗位。
于是,洪武三年,明朝刚走上正轨,朱元璋就把刘伯温打发回老家,让刘伯温没办法结党。可没想到,刘伯温人退心不退,安排杨宪进中书省,没事时,还派儿子时不时到京城送点文件。传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不想退出江湖,那只有打倒了。
现在杨宪倒了,下一个自然就是背后的靠山刘伯温。
胡惟庸一告就告到了杨宪,他知道,朱元璋要对浙东集团大起底了。于是,他趁热打铁,马上向刘伯温发起了攻击,告发刘伯温在老家不安分,占有王气之地。
以刘伯温的风水知识,完全有可能,刘伯温就曾经替朱元璋改过南京的风水。但拥有犯罪工具是否就是犯罪的证据呢?
朱元璋认为是。
刘伯温也知道摊上大事了。自己再待在老家,只能等着胡惟庸给自己打报告,于是,他做一个决定,马上到南京待着。
老朱不是对我不放心吗?我现在就来南京待着。在您的眼皮底下,这下您老该放心了吧。
事实上,刘伯温还是低估了朱元璋,对朱元璋来说,只有一种人才是安全的:死人。
到了南京,刘伯温得了病,普通感冒,二粒白加黑的事。可是,胡惟庸来看他了,还带来了朱元璋指派的医生,吃了两副药就死了。
朱元璋说是胡惟庸毒死了刘伯温。
胡惟庸怎么说呢?不知道,因为胡惟庸不是最后的胜利者,他没有对历史进行盖棺定论的权利。
不管是朱元璋下的药也好,还是胡惟庸下的手也好。朱元璋终于实现他的拔刺目标。可是,随着胡惟庸的努力陷害,朱元璋发现棘杖上长出了一根最显眼的刺。
这根刺,就是当年的刺头青胡惟庸。
而拔掉胡惟庸这根刺,官员显然不够用了。
因为胡惟庸已经把持了中书省。
斩了杨宪之后,朱元璋又从南海召回了汪广洋,还是想在中书省安排进自己的眼线。但不知道汪广洋是不是吸了广东的野生雾霾:瘴气,或者是被一贬一召的吓破了胆,回到中书省,比以前更低调了,死心塌地当了胡惟庸的跟班。
显然,用官员对付官员已经行不通了。那怎么办?
于是,明朝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外朝机构锦衣卫粉墨登场。
那么,为了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