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章 大明朝的刺(1/2)
很多年以后,朱元璋收拾了一大堆功臣,他的儿子朱标觉得下手太狠了,劝他父亲说,杀人太多,恐怕伤了和气。
朱元璋很生气,他扔了一根棘杖在地上,让朱标去捡。
朱标也没练成铁砂掌,当然不敢捡。
朱元璋说:现在你知道了吧,有刺的东西你捡不起来,我现在杀这么多人,就是为你把刺拔掉。
可见,当上皇帝以后,朱元璋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消灭那些有威胁的功臣,是谓:拔刺工程。
可是,怎么拔刺呢?
朱元璋的办法是用刺来拔刺,找最能拼的刺头来拔刺。
刺头就是胡惟庸。
胡惟庸很早就投奔了朱元璋,但是朱元璋一直没怎么用他,让他干干主簿这样的文秘工作,或者派出去当个小知县之类的。
可以说,把他跟徐达、李善长、刘伯温这些功臣比,胡惟庸实在很平庸。
可是,朱元璋就要用这种小人物。
大功臣已经有功名在身,工作积极性差,只有这种小人物,才敢打敢拼。
刺头青胡惟庸拔掉的第一根刺是杨宪。
杨宪是山西太原人,朱元璋拿下南京以后,他投奔了朱元璋,主要从事的工作是外交,带着朱元璋的旨意跟张士诚谈判。办事能力相当强。
可是,仅仅是外交人员,朱元璋是不会重用的。
杨宪也不仅仅会跑跑腿,他还有一个特长,潜伏。
杨宪是朱元璋的地下工作者。
我们说过,朱元璋搞革命时,就很重视情报工作。
而且朱元璋不但搜集敌人的情报,也搜集部下的情报,甚至是亲戚的情报。
比如他的外甥李文忠。
朱元璋派李文忠到浙江当官,让杨宪去当副手,临走时吩咐,我的外甥年纪小,没什么历练。浙江的事情你做主,出了事,也唯你是问。
这其实就是让杨宪作为李文忠身边的卧底,将一切情报汇报上来。
杨宪也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可以说,杨宪就是一个情报人员,搞不好,明朝特务机关锦衣卫就要归他管了。
可是,杨宪还是变了。
朱元璋把杨宪安排进中书省,是希望他保持本色,努力打探,作为老朱打入中书省的钉子。可是,没想到这位老牌特务一进中书省,就变色了,不搞情报工作,开始搞起了党争。
杨宪把目标对准了李善长,原因很简单,站队问题。
当时明朝分为两大派,一是淮西集团,团长是李善长,主要成员以朱元璋的老乡为主,骨干还包括上面的刺头青胡惟庸。
另一个集团是浙东集团,以刘基刘伯温为团长。
杨宪不是李善长的老乡,只好投奔了浙东集团。
杨宪发挥以前干特务工作的专长,没事打打李善长的小报告。也许是被说得多了,没等被打倒,李善长自个病倒了。
杨宪以为自己大功告成,中书省以后就是自己的天下了,哪知道,朱元璋并不笨,他又给中书省安排了另一个人:汪广洋。
汪广洋不是浙东集团的人,也不是淮西集团的人。
按说,这种人是争斗双方统战的重点对象。而且这个人也很低调,知道庙堂是非多,自己又没帮没派,所以进了中书省夹得一手好尾巴,勤打招呼,少说话。
可是杨宪怎么看都觉得这个汪广洋不爽。必须要弄出去。
于是,杨宪指挥手下发起了攻击,理由是对母亲不孝顺。
道德攻击往往是有奇效的。朱元璋一听大怒,把汪广洋贬出中书省,派到陕西搞支建。
杨宪成功了,可是他紧接着犯了一个错误,欺人太甚。
杨宪上书,建议把汪广洋流放到南海去,让他到广阔的海洋边去建设大明朝。
这就太过分了。狗急了还要跳墙呢。
一直在旁边冷眼旁观的胡惟庸终于出手了。
胡惟庸参了杨宪一本。
一告就准。
效率这么高,只因胡惟庸摸透了朱元璋的心思。朱元璋把汪广洋派到中书省,就是看中他不是两大文官集团的人。
言下之意,汪广洋其实是朱元璋的人。
这种人其实谁都惹不起,所以淮西集团的人没动汪广洋,而杨宪没搞清楚状况,偏要对汪广洋下死手。
而朱元璋早就看杨宪不对劲了。
为什么呢?杨宪不是跟以前一样,专注打小报告吗?为什么以前朱元璋很高兴,现在很不高兴呢?
区别还是有的,以前杨宪打小报告,是当朱元璋的卧底,现在杨宪打小报告,是当浙东集团的卧底。
干的事情虽然相同,但替谁干很关键。
我派你去中书省卧底,你却替别人办事?!
朱元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杨宪被此被处死。
那么,杨宪是替谁办事呢?
杨宪在替浙东集团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