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46章 南阳豆皮;做红薯粉(1/2)
现在的徐海春,基本上事事都问一下明月的意见。
对他们来说极为自然,但外人若是瞧见了定会觉得十分怪异。
明月闻言,小手一拍脑门瓜子,忙着忙着,竟然忘了这个如此重要的事了。
好的商品遇到好的名字,在营销上来说,简直如虎添翼。
当然,给商品取名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不同商品取名有不同的讲究。
但有个要点,就是取的名字不能文绉绉,要朗朗上口且十分易记。当然,这是针对大众普通商品来说的。
而对于高端商品,比如接下来自己要酿制的蒸馏酒就是属于高端商品了,高端商品有个讲究,就是名字要高雅顺口,一听就很有内涵的样子。
明月认真想了想,这个豆皮是南阳县凤山镇徐家村生产制作的,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即使以后其他地方也有人会做这个豆皮了,也会因气候水土的不同口感有差异。
所以用产地命名法可以帮助产品打造地方特色。而且这个产地还不能太小,不能名不见经传。
“阿爹,咱们县是不是叫南阳县?这豆皮就叫做‘南阳豆皮’如何?也算给咱们县里增加点名气。”明月一脸甜笑。
徐海春嘴上说了几遍,发现还挺顺口的,而且一听就知道是南阳产的,自有一股自豪感。
“当然可以呀,很好听,想不到咱们家明月丫头也有取名字的天赋呢。”徐海春笑道。黎氏也在一旁跟着笑。
确定好了豆皮的名字,徐海春又从屋子里拿出了之前作坊修建所有开支的账本。当然,这个账本是找明月记录的。
打算过两日陈五到徐家村来拉豆皮了,顺便搭陈五的马车到镇上,给陶掌柜细说一下账本费用。
隔了两日,陈五不到午时就来到了。
启程时,徐海春也上了车,到了西江月酒楼,等陶掌柜忙完,便拉上陶掌柜细说修建作坊的详细花费清单。
“陶大哥,修建作坊的砖料人工总花费是二十五两三百六十七文,这是剩余的二十四两六百三十三文,都在这儿了。”
徐海春最后掏出了一个布袋子,把装着银子的布袋子递给陶掌柜。
陶掌柜也知道徐海春实诚,也不数多少钱,接过布袋子,拿出两个十两的银锭,把剩下的四两多银子给回徐海春。
“海春老弟,这几两碎银子你拿着,万一后面还需要添购什么东西,就从这里支取。”陶掌柜朗声说道。
“陶大哥,以后再添置东西,哪还能用您的银子呢?我这儿有呢。”徐海春拒绝。
“听大哥的,拿着!以后你们如果想到什么新玩意了,尽管去做,哈哈~”陶掌柜朗声笑道。
徐海春内心震惊且疑惑,看陶大哥一脸笑吟吟的,难道陶大哥知道些什么?
但自己从来没和陶大哥提过呀,更别提孩儿她娘了。
徐海春只好收下那装着四两碎银子的布袋子,和陶掌柜又唠嗑了一番之后,眼见已到下午,便婉拒了陶掌柜一块吃饭的邀请,赶往镇南边车寮搭驴车回徐家村了。
徐家作坊还在继续做豆皮,采买回来的大豆也没剩多少了。
明月想到杂物间那大半间屋子的红薯,想到那顺溜滑嫩酸香辣爽的酸辣粉,不争气的口水从嘴角流了下来。
明月决定了,等这批大豆都做完了豆皮,先做一批红薯粉条尝尝鲜过过嘴瘾。
便去找徐海春黎氏说了自己的想法。
徐海春和黎氏也同意,毕竟这段时日做了一大批豆皮了,他们也有点担心,万一豆皮做得太多了卖不出去就惨了。
而且听明月口中提的用红薯来做粉条,说什么滑嫩顺溜,他们也想看看。
说干就干,等储藏室里的大豆都磨成豆浆做成豆皮后,也让德清叔他们先让双手好好休息一下。
自己一家人就在作坊里试验做红薯粉条。
做红薯粉条的工艺也很简单,但和做豆皮一样, 极费人手。
没魂穿之前,明月自己做的红薯粉条,是把洗净的红薯直接放到粉碎机里粉碎,就可以用来沉淀红薯粉了。
可现在没有粉碎机,只能依靠人工来磨碎红薯了。
一百斤红薯能出15~20斤红薯淀粉,而一斤红薯淀粉能出一斤红薯粉条。
所以,那就先拿一百斤红薯做二十斤粉条,给大伯他们尝尝看,是否可行吧。
虽然明月很有信心,不过还是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是吗?
然后,徐海春也不让双胞胎兄弟俩出去疯玩了,除了上学堂的大哥,徐海春让全家人一块窝在家里洗红薯刨红薯皮。
看阿昌和阿蒲闲着没去后山采药,也把他们抓来一块干活了。
人多力量大,一百斤红薯很快就洗净刨干净皮了。
徐海春和黎氏春桃又负责用刀或者小锤子先把红薯或砍或锤成小块,几个小的就把小块的红薯弄到竹寮上晾晒。
不到半天时间,一百斤小块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回到古代当总裁》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