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楔子(2/3)
用骑兵的优势攻陷敌阵,不料,郭英等早已在阵前预藏大批“一窝蜂”、“揣马舟”之类专门用来对付骑兵冲阵的火器。待燕骑冲至阵前时,火器齐鸣,燕师猝不及防,纷纷落马而死。激战直到夜阑更深,才逐渐平息。
朱棣在拼杀中迷失道路,和剩余的三骑靠河流辨别东西方向,勉强返抵大营。
开战至今,朱棣初尝败绩,自然怒愤不已,下令次日清晨,准备渡河决一死战。
李景隆目空一切,骄纵地横阵数十里整军以待。两军交锋,燕军死伤惨重,而李景隆手下大将平安英勇冲阵,把燕军先锋大将陈亨刺落下马。
朱棣见势如此,为稳军心,忙挺枪拍马,身先士卒,亲冒矢石冲杀在前,坐骑三创三易,众将士见主将如此,顿时士气大振,然终寡不敌众,燕骑被逼到河堤之下,负隅顽抗,燕军濒临全军覆没之境,在此绝境中朱棣情急生智,跃马登堤,佯装举鞭招呼后骑,追兵疑其堤后有伏,迟不敢进。
在这危机关头,恰巧朱高煦率军来援,朱棣方免于一死。
午后,双方又续鏖战。
李景隆麾下勇将瞿能父子率万余精兵,大呼“灭燕”口号,再度向燕军猛攻,紧随其后的是越巂侯俞通渊、陆凉卫指挥滕聚。
燕军因上午一战,士气低落,而李景隆军则士气高昂,势如破竹,眼见燕军将覆全军于此时,天空突然起风,一股强烈的旋风吹折了李景隆军的大旗,朝廷之师顿时无所适从。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朱棣急令劲骑绕行至敌阵后方,顺风纵火,引烧了李景隆大营。朝廷军阵大崩,奔声如雷。陷入敌阵的瞿能父子及俞通渊、滕聚等人孤力无助,皆战败身亡。平安率军与燕将朱能接战,见形势急转直下,也溃退而走。燕军乘胜追至月漾桥,降服十余万众,李景隆见势不妙,单骑南逃德州。
建文帝命魏国公徐辉祖率领的殿后之师,尚未参战,便听到李景隆溃败的消息,因而得以全军归还。
五月初七日,李景隆又自德州奔向济南。
两天后,燕军铁骑进入德州,城内百万粮储等尽为燕军所获。经过休整补充的燕军继续南下,沿途城守,无不望风溃散。
五月十六日直抵济南城外。
此时,李景隆所率的十余万众刚刚到达济南,惊魂未定,便仓皇列阵迎战,被燕军再次打败南逃。整个济南城处在燕军的重围之中。
济南城内,都督盛庸和山东参政铁铉,以及参军高巍等人誓约死守。
朱棣欲将伤亡降至最低,故射书劝降,不料遭到拒绝。
于是于五月十七日,下令堵塞城外河道,以水灌城,全城士民一片恐慌。
铁铉为免城内无辜百姓惨死,不得已设计假装投降,遣千人出师央求朱棣退师十里,以单骑入城受降。
次日,朱棣果然由数十名护卫随从来到城下,当他在“千岁”的欢呼声中骑马进城时,一块事先安置在城门上的铁板骤然而降,击伤了燕王的坐骑,朱棣急忙易马回逃。
这一举动让朱棣恼羞成怒,回营后,即刻下令对济南城加紧攻势。
铁铉、盛庸等率全城军民倾力守御,一时间双方相持不下。
朱棣又调集大炮轰城,铁铉又设计在城墙上悬挂出“太祖高皇帝神位”的神牌,燕军将士面面相觑,没有人胆敢轰城。
朱棣自感束手无策之际,从白沟河战场败退下来的都督平安率军准备攻取德州,切断燕军后路。道衍和尚见情势不利,劝请朱棣暂还北平,以图后举。朱棣无奈只好还兵,派人命令其子朱高燧率军南下接应。
八月十六日,围攻济南三个月之久的燕军被迫解围北去。铁铉、盛唐乘燕军撤围之机,率兵出击,燕将陈亨受创而死。铁铉军中的宋参军曾建言乘胜北上攻取北平。铁铉虽嘉善其议,但由于军饷困乏,将士守城日久疲惫,而且南将多驽材之辈,不足为恃,终未采纳。
风,无风。
雨,无雨。
这个时候每个人都在期盼着老天能刮来一阵风,下一场雨。
哪怕是一场撕心裂肺的狂风暴雨。
北军统帅燕王朱棣此刻正坐在一张牛皮军帐中,看着铺在桌上的那张被风沙侵蚀的行军图。
毒辣的炎日,直射得军帐里热气腾腾,但是他并不觉得热,尽管汗已浸湿了他的衣服。
这是他自济南之役被迫还军北平后,又一次出兵南征。
从他的燕军打出“清君侧”的旗号,公然与朝廷分庭抗礼至今,横扫北方,虽在济南城外受阻,但总算是胜多败少,可惜如今钱粮逐渐匮乏,无以为继,眼见就要到山穷水尽之境地。
值此之际,天公又偏不作美,连日来的持续高温,让准备重整旗鼓的朱棣寸步难行。
眼看着人马困乏,再加之连日的行军熬夜,兵将患病者极多,手下众将更是一日数次进谏,劝其收兵还北平。
朱棣心里清楚,江山还未打下,这些将士们是万万得罪不起的,无奈之下,只能表面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归人系列之朝云》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