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63章 归帝都(1/7)
圣武四年,三月。
草长莺飞,春意盎然。
转眼间,上元节瞬息而过,瑟瑟寒意,渐渐消散了,初春的脚步,如期而至。
三月三日,正是阳春天气,帝都陵阳城,一条清澈的河流,在城外流过,水势潺潺,清澈见底,宛如一条光滑的玉带。
今日是上巳节,早春三月,风卷柳絮,云映花红,河边的人流,是分外得多。
踏青而来,女子濯足而欢,三两相呼,男子流觞曲水,文采飞扬,个个笑着嚷着,享受着节日的愉悦,春光的明媚。
旁边是绿茸茸的草地,放眼望去,满是一片舒心的绿色,迟日江山丽之胜景。
春暖花开时节,春兰幽幽吐艳,桃花粉红烂漫,玉兰淡雅争先,鸟鸣啾啾,香气郁郁,醉人的甜香,仿佛让人沉迷。
在整个大秦,上巳节的意义,不亚于上元、中元、端午等佳节,俗称三月三。
所以,每到上巳节这天,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族,都要到江河池沼之滨,洗濯祭神,以去除宿垢,祈求福祉。
上巳节当天,尤为重要的,当属祭祀高禖,高禖为上古生育之神,因供于郊外,又称“郊禖”,祭高禖,乃为祈求子嗣。
依着河水不远之处,是一片青青麦田。
田间阡陌的油菜花,黄灿灿的一片,开得煞是惹眼,就像是凭空点缀上一样。
微风吹过,空气里面,也带着淡淡的花香,正是“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的时节,伴随着春意、花香。
麦田的更远处,则是绵延的官道,一望无际,二十里,三十里,甚至上百里。
因皇族年年春猎,从九嵕山到帝都,这一段官道,修建得是异常平整、宽阔。
两边的缓丘,绵延起伏,上面遍植桑榆,展眼望去,一片新绿,焕发着生机。
在和煦的三月微风中,荡出深浅不一的叶浪,与北地晋阳的景致,迥然不同。
此刻,宽敞的官道上,车马萧萧,无数旌旗大纛,飘飘霏霏,一万铁甲之师,撼天动地,队列齐整,杀气压倒一切。
大片旌旗车马,便在官道原野上,辚辚启动,沓沓的马蹄声,猎猎的旌旗,辚辚的车声,叫人最是醉心,心神激荡。
走在最前面的,是高举杏黄旗的庞大仪仗,后面的车队,紧随其后,橐橐划一,沿着一片旗幡的指令,缓缓向前行进。
那面“银龙王旗”,于车队正中,高高擎起,盘银龙纹,旗面威风宽大,以螭虎镶边为饰,赤金打底,上面斗大的“萧”字徽记,在阳光照映下,格外醒目。
王旗的四周,四旗前引,两旗收尾,呈众星拱月之势,彰显这面王旗的雄风。
就在前几日,连下了两场春雨,天刚刚放晴,空气湿凉清新,最是适宜赶路。
但见,队列正中,两百长枪骑兵随行,护着一辆金盖马车,车身饰有青玉坠角的缨子,行进时泠泠作响,清脆悦耳。
这架金盖马车,甚是庞大,由四匹体格雄健,昂首挺胸的河西马,牵引拉着,散发着清凉的香气,弥漫在驰道两旁。
并且,这队车马,规模空前,三千铁骑军,由各路校尉、司马、将军统领着,一律黑色盔甲,佩刀持枪,当先开路。
除了摄政王的“燕山营”外,又有哪一支部曲,能够配备清一色的黑甲、军马。
三千燕山营骑兵,汇聚成的军阵前锋,已抵近京畿,而剩余的七千步骑主力,还在后面,绵延数十里,似飞龙图腾。
两个月了。
漕渠沉船案,终得圆满,永济渠芦沟水段,恢复了往日平静,粮运至此畅通。
三骑先后入京,向朝廷,向天下,宣告了摄政王南巡归京的消息,沉寂一冬的帝都百姓们,欢喜雀跃,顿时陷入狂欢。
春雨霏霏,道路泥泞,王驾行驶缓慢,摄政王返京的时间,比预定迟了三天。
在这三天中,京畿诸军的军情通报,像雪片一样,绵绵不断,通过兵部和镇安司院的渠道,往京中送来,送至太极殿。
王驾抵京这日,风和日丽,晴空万里,正是初春难得的阳升气象,欣欣向荣。
故而,帝都国人空巷而出,纷纷出城,聚集在京畿官道两边,争睹上王风采。
“轰!”
忽然,万里晴空,一阵隆隆春雷,猛然滚过,陡然间在京畿上空,当头炸响!
“清空霹雳!龙飞九天——”策马护卫王驾的虎贲校尉苻平,呷呷一声狂呼道。
“龙飞九天!”
“大王千岁!”
顿时,一阵山呼海啸之声,弥漫原野。
万千庶民百姓,齐刷刷,黑压压,拜倒了一大片,“天佑大秦”的声浪,便如同潮水一般,掠过了青青麦田,声震四野。
摄政王的车队,随着“天佑大秦”、“大王千岁”的滚滚声浪,在人山人海中,缓缓西去,端庄威严,如天神一般。
将近午时,一行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江山赋》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