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言情 > 江山赋 > 第37章 漕渠魅影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7章 漕渠魅影(1/6)

目录
好书推荐:

南境,山川湖泽分布。

临清江,永济渠。

出寿春、海陵、淮阳,沿着燕子江顺流而下,一路向西,是一条碧波浩渺,山水相连,前后绵延八百里的磅礴大江。

——“临清江”。

这一滩的江水水势,极为湍急,两岸高山夹峙,悬崖峭壁比比皆是,直插青云。

纵观八百余里的临清江,水面最窄的地方,不过仅仅五十丈而已,山挨着山,河滩靠着河滩,中间不留一丝空隙。

这里的江流水势,这里的凶险程度,仅次于那座相传有一位道教圣人,倒骑青牛而过,由此羽化登仙,留下一段千古佳话,号称“西蜀雄关”的兵家必争之地。

——“夔门关”!

并且,临清江江上,这一段水路中,峡中有峡,大峡套着小峡;滩中有滩,大滩吞着小滩。万千江流,尽归于大海。

“人人尽说江南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

何况是素有“千湖之国”称谓的江南水乡,即便到了寒冬腊月,依旧是柳绿烟蓝。

潺潺江水,浪里水光,动若莲步轻移,婀娜多姿;静如少女独处,袅袅婷婷。

姹紫嫣红,浓淡相宜,就那样,依偎在了临清江的周围,晕染着、守望着临清江一湾碧水,十年、二十年、甚至百年。

仰望,晴空万里;远视,这条八百里“临清江”,如一条飘飘荡荡的碧玉玉带。

无数千帆万棹,互相牵引成串的木船舟楫,似乎正在破浪航行,穿透江面封锁,驶向遥远的北方,驶向煌煌大秦帝都。

北望,临清江的万里碧波,从遥遥天穹的白云深处,骤然排空而来;南望,大江东去,水光与天色相浑,融为一体。

顷刻间,白浪滔天,江水滚滚东漷,向着无边无际的绿色田野间,奔腾而去。

横跨于八百余里临清江上的“永济渠”河道,贯穿大江南北,北起幽燕三州之地,南迄江左十六州诸郡,烟波浩渺,蜿蜒数千里,始挖于北渝哀帝末期。

大秦立国后,朝廷颁布明诏,开办漕运,兴修水利,历经文成帝萧世渊、武定帝萧礼、孝靖帝萧恪三代大秦帝王的拓建,漕运水路,逐渐成形,并初具规模。

大秦的历代帝王,利用河道的天然优势,加以修浚开凿,而成如今之“永济渠”。

这条历时十年,横贯上千里的“永济渠”,容纳天下水路,吞吐大江,流通宇内。

它,曾是连接大秦朝廷的命脉所在,对于南北方经济、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发挥着重大的纽带作用,及连接作用。

至于,永济渠淮水之滨的“芦沟”水段,起初亦由北渝政权开凿,大秦立国之后,历经三代帝王的扩展,终于开凿成功,成为了大秦国内的第一条漕运河道。

这条“芦沟”漕渠,北接寿春、海陵,南达淮阳、盱眙,自盱眙而入鸿沟旧址,流进泗水。顺着这条漕渠河道,可以源源不断,向北方转运粮食以及食盐。

远远望去。

俯瞰着滚滚大江,永济渠江水的水浪浪花,是那样平静,那样温柔,那样平和。

这些浪花,打着整齐的节奏,轻轻拍打着银色的江岸,绘成了若干深浅不一,泥沙俱下的颜色,配着江上不远处的一圈礁石、层层青树,看上去十分美丽。

忽然,就在此时,江面上的风浪,莫名大了起来,击打在远方江心的礁石上,激起如雷鸣般的巨声,一浪高过一浪。

弹指间,江心浪花,表达了它们对礁石的愤怒,对沙砾的眷恋,对山崖的艳羡。

浪声如雷,浪形胜雪,未曾沾衣即退,又留下一片清静,一片沉寂。半眼碧波,半眼蓝天,只剩下无尽的浪花翻卷。

“呜——”

清波荡漾间,伴随着一声尖厉声响,冲天而起,缓缓回头望去,望向江心中央。

原来,竟是一列列气势恢宏,制造华丽的大船船队,浩浩荡荡,驶过大江江面,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场面异常壮观。

但见,这么一支大船船队,一只,两只,三只……,无数船只,化作了一条隐于无形的直线,高高擎起锦帆,激起了层层水光浪花,发出“哗啦啦”的清响。

这样一支庞大的船队,前后数十里,于风浪之中,乘风破浪,缓缓通向远方。

同时,江面近岸方向。

一排排木筏,亦是随着浪中水花,微微晃动,好像在徐徐航行,环绕江岸两旁。

十余只渔船上面,火灶烧得正旺,似是在生火做饭,袅袅炊烟腾空升起,伴随着江风的吹卷拂动,渐渐弥漫散了开来。

一束晨曦,倒映在清澈见底的水中,水波微微荡漾,荡漾出了一种幽雅的气质。

此时此刻,数百艘江南漕运粮船,装载着整整三十万石漕粮,以及数百河运船工及兵卒,悬挂着各式各样的转运旗号。

这支漕运船队,自寿春、海陵、淮阳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江山赋》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书页 目录
阅读推荐: 宿命之环 帝国之刃 今天开始当城主 诸天窃贼 长生修仙:我能用族人的气血加点 大奥术师她今天赚钱了吗 这本小说很健康 我在星际炼丹封神 人道大圣 斗破:家祖玄帝萧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