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6章 粮道(1/6)
长夜漫漫,沉沉似水。
北军大营,中军幕府帅帐。
大营上下,一片凛然、肃穆之气,遍布北军大营的各个角落,军中尽是杀意。
夜幕已然深沉,顷刻之间,黯淡无光。
中军帅帐的议事堂内,灯火通明,点燃起了一根根粗如婴儿手臂的火烛,映照得一座宽阔大帐,恍如白昼一样,赫然骤现出满目光明,登时只觉火光刺目。
堂内甲仗荟萃,拥有着一种无形的熠熠生辉,正好与那种灯火辉煌,照亮满堂。
深夜暗沉,中军幕府帅帐帐内,一张红木军案的左上角处,燃有一盏瓷质油灯。
这种油灯,是仿制以前西蜀的叠瓷瓷盏样式,火苗微弱,灯藏唇窍,可以缓缓往里面注水,最宜省油,用于指引照明。
这时,军案前方,也就是木桌的背后。
身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秦摄政王,萧弈面容沉静,剑眉倏然飘逸,眸子冷若冰霜,隐隐约约,挟带凌厉傲气。
一袭玄色征衣,一对玄金护腕,窄袖修身,衬出了一代战神的勃勃英气,蕴藏着来自于大秦摄政王身上的赫赫威势。
此时此刻,大秦摄政王萧弈,一身玄衣,独自坐于案前,坐姿巍巍如山,正在手执毛笔,伏案批阅军报,奋笔疾书。
但见,萧弈执笔手书,笔锋似飞,摩挲在奏札纸面上,发出无数“沙沙”之声。
在这座中军帅帐里面,除了摄政王萧弈以外,那张红木军案的右侧一方,亦是清晰醒目,陈设着一方沉香木书案案几。
书案跟前。
一位头束纶巾,身着一袭青衣衣衫,容貌清逸,有风流儒雅之气的方外儒圣。
这个时候,这位青衣儒圣,坐在摄政王的下方一角,捧着一卷竹简,目不斜视,正在逐字逐句,默默浏览里面的内容。
——军师祭酒、记室宁崇。
众所周知。
这位军师祭酒,兼领记室的旷世奇才,是大秦摄政王萧弈的第一谋士、首席入幕之宾,是摄政王最为信赖的左膀右臂,被萧弈亲口赞誉,冠以“王佐之才”。
自从那日,祭拜景陵归朝,宁崇出山入仕以来,大秦摄政王萧弈,力排众议,魄力十足,顶着军中诸将的一致反对,加拜宁崇为军师祭酒,赐座于军帐。
非但如此,萧弈特意吩咐,命他主办军务,赞襄朝政,许其可以随意出入军营。
起初,对于这个初来乍到,向来名不见经传的军师祭酒,大秦的军中诸将,一直甚为轻视,根本没有将他放在眼里。
这些军功赫赫,久经沙场的当世名将,他们觉得,我们都是跟着摄政王殿下,一路披荆斩棘,九死一生,灭楚亡越平赵破胡,打下了大秦半壁江山的袍泽兄弟,有的甚至连命都差点丢在战场上。
可是如今,这么一个弱不禁风,手无缚鸡之力,一无军功,二无名望的一介乡野书生,竟然如此轻而易举,获得大王的格外青睐,并受封军师祭酒一职,坐享其成,出入军营指点江山,委实不公。
因此,军中诸将认为,这个名叫宁崇的文弱书生,不过徒有虚名而已,空有奇佐之名,只知清谈务虚,能有多大本事。
不过很快,这位惊才绝艳,伏龙游凤的“王佐之才”,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才干与能力,赢得了全军上下的尊重。
自出任军师祭酒一职以来,宁崇兢兢业业,终日出入军营,协助摄政王萧弈,处理军务,帮办练兵,不时建言献策。
底下将校呈递上来的军报,必须先经宁崇之手,再转呈摄政王,最后发行全军。
最终,半个月下来,宁崇前前后后,总共经手、批复了一千余份军报奏牍,条理清晰,见解独到,无一处纰漏、不妥。
不仅如此,正是在宁崇的建议之下,作为大秦摄政王的萧弈,最终下定决心,亲自颁布教令,在大秦北境边塞,设立军垦,开办屯田,储备补给,全面推行“五饵之策”,以及“固守三冬”之法。
从此,“五饵之策”与“固守三冬”,基本被定为治理北疆,分化北胡诸部的良策。
这样一来,全军上上下下,上至统兵大将,下至军中将校,皆对这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青衣儒圣,感到无不叹服。
看来以前,还真的小看了这个看似平平无奇,温和谦冲,舞文弄墨,夸夸其谈的军府幕僚,此人还是有他的过人之处。
由于宁崇本人的出众才能,身为三军统帅的大秦摄政王萧弈,颇为满意,秉承一贯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法则,遂于军师祭酒之上,委任宁崇记室之职,特许其参与军机决策,草拟重要的军令。
故而,当时,许多军中诸将,经常在私下,悉数敬称宁崇为“夫子”,概莫如是。
从此,旷世奇才宁子阳,拥有了一个响当当的雅号,与他的“王佐之才”齐名。
——“南州夫子”。
此刻,帅帐内,二人分列端坐,挑灯夜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江山赋》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