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10 章:村里的红白事(1/2)
这村里村外都是热闹的。一家过着事,每个家族围起桌子得几十个板凳,厨房里得提前准备好几天。其他家族得也跟着凑个热闹,关系好的表表真心,一起来帮忙做,帮忙吃。
村里以前红白事都是大操大办的。
办红事的人家,提前半个月的日子请个知客。由知客出面见了两家的亲人后,男方应该怎么娶,女方应该怎么嫁。男方的彩礼是多少个数,女方的彩礼又是些什么。心中有个大概数,需要几辆车,多少人搬运,安排多少人接送,顾了女方家的面子,也周全了男方家的声誉。知客是老知客。村里的红白事都操办过的。会帮着主人家把该花的钱用在刀刃上又能将事儿办的妥妥的。这操办着这家人的地位,家底,为人。这半个月的时间估算出有多数人来参加婚庆,来吃酒席的每桌的费用应该定在多少是合乎自家的。接下来要打量着买一头猪,一头羊,半头牛,二十斤鱼,30只鸡。要是人多的场面,得准备两头猪,两头牛,肉都得翻倍的。村里的人情总是来来往往的。要是东家西家有个事总上个礼,东家西家的也总是记在账本上,等到了该还的时候,也都是要还的。这是村里不成文的规矩。没有人像用法律约束来着,我送礼你必须还礼日日提醒着的,没有这么样的。家家户户自觉性极高。在人情往来上他们认为这是一本账。东家欠了西家的一个人情。等西家有事了东家一定会还,只能平或者多不能少。这老百姓单纯起来,就这么简单,不欠谁的,别人也别欠自己的。不占任何人的便宜,也别想着占自己的便宜。
红白喜事都是大事,都是热闹的。满村人挤在一起。知客在喜事家上的地位很重要。一场婚庆办的好不好,知客是个主角。屋里堆满了客人,多的有40多桌,少的也有10多桌。要把来的都是客照应的舒舒服服,又沾了婚庆的喜庆,全靠知客一张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该说的不该说的,那嘴上的功夫,是长年累月练出来的硬功夫。不是做了几十年的知客,有接待过成千上万人次的应酬阅过了无数的人,在人群中奠定了极强的影响力是拿不下来的。这屋里的人堆能在知客嘴皮上下,不出10分钟,各就各位,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来开始喝酒,夹肉,高谈阔论,屋里屋外一片热气腾腾的景色。上菜的排成一排排,一般6个人一起,都是女的穿着相同的花衣服。送一道菜上来就大声吆喝着:
“上条子肉了,快腾个空盘子了。”
“上条子肉了,老李多两块了”。
“上条子肉了,我不稀罕,我家多的是。”这肯定是孙大春的声音。
每个桌子说着条子肉,腾着空盘,等待着。条子肉一上,三下五去二地,一分钟就夹光了。有的将一整块肉放进了嘴里,有的细细嚼慢慢地一口口地咽下去。有的喝一口酒吃一口肉。这条子肉是猪腰上的五花肉做的。一半肥一半瘦,粘上酱油,生抽,姜,葱,茴香,腌一刻钟,大火蒸30分钟,又转小火焖10分钟。等火熄后倒扣在盘中,肉又金黄又嫩。老人吃了好消化,小孩吃了长身体,女人吃了皮肤好,男人吃了身体壮,人人都爱吃。
婚庆当天,知客说话多的时候,喉咙都哑了,手上总拿着一个茶杯,边客气地打招呼,一边喝着茶。看起来像是县高官来村里考察,左手握着杯,右手抬的高高地,像是在喊:乡邻们,你们辛苦了,你们是好样的,要吃好喝好,现在是新社会,解放了,好日子了。
一般晌午的是一场,白天忙着的没有参加的,晚上又是一场。加上主人的亲戚堂兄堂弟帮忙的,又是十多桌。晚上的气氛更是热闹着的。喝酒喝多的,要冲着新娘子说几句调皮话。羞的新娘子不知如何回应是好。以前些年,年轻人都喜欢喝酒后围着新娘子,走不能走,站不能站,逃也没地方逃,要让新娘子讲恋爱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该怎么生,什么时候生,让新娘新郎当着众人亲嘴嘴。年轻人在外地打工的多了,村里的老人多半留守着,年轻人之间不怎么见面,回到家乡就办个婚礼,都是有个莫名的距离感。晚上闹的越来越少了,吃完饭送完客新娘子也折腾了一整天也都是想好好睡个觉。老的少的也不愿熬着夜,于是闹场子这事近些年越来越淡了。
村里老人多,寻根回村的也多起来了。这些年,去世的人也多了起来,都到了该走的年龄了。佛说:我们都是人间匆匆过客,来一趟就得要离开了,留念舍不得也是必须要走的。好像人生下来,就是要去敢死的,有的慢一点,有的快一点,最终每个人都得离开,没有漏网之鱼。然后新的生命又开始,年轻一代又老去,这样重复着,轮回着。
白事也是热闹,但气愤是悲凉的。
吹喇叭的,唱丧歌的替代了知客是主角。一般人死都是突然而至,很少有提前准备的妥妥地。70岁以上的老死了,家里的哭声多半没有那么多。村里人觉得自己要是活到70岁也是知足了。这个时候的死是喜事,没有必要哭哭啼啼的,要开心的欢送。家里有钱的折个好日子,一般停在家中七八天,吹吹打打的一整晚。农村里又没有夜晚的应酬,又都忙完了一整天在家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神医与魔镜》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