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二、艰苦训练(1/4)
●***指示:要从我军实际出发,形成中国仪仗队的特色,不要一味地学习外国。
●***在电话中幽默地对***说:“你等着,我派仪仗队去迎接你,要按国际礼仪办!”
●汗水、泪水、血水,换来的是祖国的荣誉,民族的尊严,我军的风姿。
● 艰苦训练***说形成中国特色
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营在紧锣密鼓中组建的同时,紧张有序的训练也随之展开了。
仪仗营是执行特殊任务的,没有现存的训练教材,也没有懂国际仪仗礼仪和富有训练经验的教官,包括营长王立堂,教导员翟白元在内谁也没有见过迎接外宾的礼仪场合。
王立堂给公安部写报告,请求外调教官帮助仪仗营抓训练,不然难以走上阅兵场。
公安部从沈阳步校选调了宋荟等三名队列动作比较好的干部任仪仗营参谋,主抓动作训练。
但他们也只执行过泽登巴尔来访时的仪仗任务,当时的仪仗远不能代表三军的形象和国家的尊严。因此,这些教官对抓好新中国第一支仪仗队的仪仗训练,也缺乏足够的底气。
在此紧迫之际,外交部想起了苏联“老大哥”,建国之初,***、***都出访过苏联,检阅过苏联红军的仪仗队,中国的外交司礼程序与模式也都首先想到学习苏联的。
外交部为仪仗营找来了苏联红军仪仗队受阅的电影、图片和文字资料,这些东西虽然为新诞生的仪仗营带来了一定的依据,但毕竟已经跨越了国界,接受和吸收都需要一个过程。
外交部还请来了苏联仪仗训练专家。他们都是极其负责任的,一心想把中国的仪仗营训练成苏式的三军仪仗队。
但是,效果却并不明显。这是因为,中国人没有苏联人个头高,按苏联训练模式摆臂高,步伐大,走起来很别扭,看上去也不美观。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中**人的枪几十年来都一直是托在右肩上,走起路来自然美观而且方便,而苏联教官却一定要仪仗队员们把枪托在左肩上,不仅别扭而且又和全军的托枪动作相反。这样训练下去,仪仗队就无法代表三军的形象。
王立堂看不下去了,他向苏联专家提出来更改动作规定,苏联专家摇摇头,他们说:“我们的教学是按大纲进行的,完全符合规范,不能更改。”
王立堂没有当场再坚持,而是向中央作了反映。
***很快作出指示:
要从我军实际出发,形成中国仪仗队的特色,不要一味地学习外国。
王立堂、翟白元、刘玉明心里有了底,他们背着苏联专家开始研究中国特色的仪仗动作训练方案,一边形成理论教程,一边组织人探索动作规范。
苏联后来看到不是按他们的方法训练,他们无可奈何地撤走了。
1953年11月12日,朝鲜首相***来华访问,新组建的中国仪仗队迎来建队后第
一位外国元首。
1953年11月7日,***访问中国,刚到丹东便与北京的***通了话。
***在电话中幽默地对***说:“你等着,我派仪仗队去迎接你,要按国际礼仪办!”
一天后,一队仪仗兵齐刷刷地站到了他的面前。这些挺拔威武的战士,像朝鲜战场上的***战士一样,显示出中**队的强大气势。
11月的丹东,天寒地冻。战士们里面穿着皮背心,外边穿着皮大衣,再套呢子大衣。可是,仍然难御关外的风寒,足登翻毛皮鞋,就像光着脚板一样冷。
尽管如此,仪仗队的官兵们仍以最高仪仗礼节,一丝不苟地为***首相做了表演。依照不同规格进行训练
新中国有了自己的仪仗队,先后由师警卫营、仪仗营、独立仪仗营、仪仗队演变而成,主要执行国家重要仪仗司礼,殡仪葬礼,大型阅兵,军事演习,军事表演,重大活动执勤以及担任党和国家***外出警卫任务等。
三军仪仗队在执行不同的仪仗任务中有着不同的规格。
国家级的三军仪仗队,由151人组成,主要用于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如主席、总统来访时的检阅。
军队级的三军仪仗队,由127人组成,主要用于军队的高级将领,如总长、国防部长等来访时的检阅。
单军种仪仗队,由101人组成,主要用于军种司令,如空军司令、海军司令等来访时检阅。
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圈,根据来访者的规格临时确定。
一般执行仪仗任务,都是由外交部门礼宾司提前一个星期通知仪仗队,告知来访者的国籍、职务、姓名,给执行队长拟好报告词。
每次执行任务都由外交部派出专车,把仪仗队受阅人员接到检阅地点,一般都是提前一两个小时到达,以便受阅人员熟悉地形环境和提前演练。
不管是在什么背景下和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礼仪之师: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成立》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