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二、规划筹建(1/7)
●黄锦发说:“与日方具体谈判的是我,责任在我,是我签了字。”
●蒋荣生对翻译说:“告诉他,一群不懂建设现代工业的人一定能在3个半月的时间里,拿出勘察报告书!”
●关登甲对着刚刚爬下桩机的仓恒说:“你的纫桩打的真好,能教教我吗?”
● 规划筹建黄锦发推翻日方总布局
1978年,宝钢上马后,围绕宝钢的总图、轧机选型、转炉炉型等,中日双方展开了一系列较量。
但在当时,新日铁公司的年轻一代不能忘记一个现实:稻山嘉宽帮助韩国建起了浦项钢铁公司,没几年工夫,就开始在国际市场上与新日铁竞争了。美国,原来是日本的市场,被浦项钢铁公司争去了一大半,威胁与日俱增。
鉴于这个教训,尽管稻山嘉宽是真心实意想帮中国建设一座完完整整的现代化钢厂,但是,日本年轻一代必然有所顾忌。因为他们担心,如果再帮助中国建一个宝钢与新日铁争夺市场,那显然对新日铁十分不利。
为了避免培养一个新的对手,此时日本专家没有按照稻山嘉宽的思路,为中国建造一个世界一流的钢厂,而是委婉地提出,他们的轧钢技术和设备尚不成熟,只能向中国提供原料、烧结、焦化、炼铁、炼钢到初轧部分,初轧以后的部分他们就不提供了。
日本人的如意算盘是:可以在庞大的初轧之前各个项目中捞到足够的油水,而初轧后的板坯、方坯、扁坯等产品因为只是钢坯而不是钢材,只能运到上海的老钢厂去轧制钢材,老钢厂、老设备,轧制不出好钢材,与日本的竞争力也就没有了。
面对日本人的精明打算,中国也做了有利有节地回应。既然日本的先进技术是从别人手里批发来的,那中国也可以找他们去。
于是,中国人开始转向,把目光投向了世界,避开日本,向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发出了冷轧、热轧项目询价书。
中国的这次转向给了日本一个有力一个回击。
与此同时,关于宝钢总图的设计中日双方也发生了不一致。
1978年2月10日,日本钢铁设计专家水田永昭率日方设计小组抵沪,开始A阶段谈判,以敲定厂区的规划总图。
谈判开始后,水田永昭将日方设计的一张完整的彩**纸挂了起来。
接着,水田永昭用手指在图上画了个“C”字,再从“C”字起笔的地方边移动手指边说:“生产流程从原料进厂到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轧钢到成品出厂C字状环型布局,紧凑、简洁,大大的节省土地,大大的漂亮。”
此时,宝钢建设设计总工程师黄锦发看了日方的设计图后,立刻敏锐地意识到:环型布局,把当时中国规定宝钢为年产600万吨规模的所有设备全圈在里面,扩展的空间就全堵死了,以后发展将非常被动。
此前,在我国四川攀枝花钢铁厂就曾经出现过这样的问题。
现在,日方的这个环型布局,将重蹈覆辙,看似“大大的节省土地,大大的漂亮”实际上却是一个陷阱!
黄锦发敏锐地感觉到:很明显,日方要堵住宝钢的发展。如果按照这个布局,宝钢就没了二期和三期,更别谈以后的发展了。
于是,黄锦不干了,并明确表示中方不同意这种方案。
水田永昭好像很无奈地说。“这是你们官方的要求,也就是你们国家的要求,600万吨的规模在中日谈判纪要里写得非常的明白。”
确实,在当时,中国政府确实有宝钢“不扩大建设”要求。
黄锦发无言以对,欲辩难言。
但是,黄锦发绝不甘心接受日方的这种总图布局。面对中国钢铁工业落后的局面,黄锦发立定主意,决不照搬照套,跟在人家后面爬!而宝钢按年产钢600万吨设计,今后只能建两座高炉,把宝钢今后的发展余地给封死了,按照这样的设计,以后宝钢只能跟在人家后面爬!
面对当时中国政府确实有文件的现实,黄锦发决定只能走迂回路线,设法让日本方提出修改设计,日本人是工程的“总包”。
于是,黄锦发向日方提出了一揽子修改方案:
宝钢总图应按能扩大到年产千万吨级钢厂来设计,原料码头需有扩建余地,厂南侧留下800米宽的地域,作为发展用地。
看到黄锦发的修改方案后,水田永昭当即反对:“不行!方案是日方董事会通过的,贵国确认的。”
听了水田永昭的那句“方案是日方董事会通过的,贵国确认的。”黄锦发想,既然是先由日方通过,那么现在由日方提出修改,顺理成章,看来迂回路线走对了,黄锦发心里有了数。
在谈判陷于僵局的当口,黄锦一边发邀请水田永昭再到现场察看,一边苦口婆心继续力争。
水田永昭终于被感动了。作为钢铁专家,他们的心是相通的,水田先生理解黄锦发的用意,更钦佩黄锦发的执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钢铁巨人:宝山钢铁厂开工建设》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