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一、中央决策(1/5)
●林乎加兴奋地说:“上海人民感谢你们的到来啊!”
●***说:“不但普通干部、群众学雷锋,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才能形成好风气。”
●***高兴地说:“上海南有金山,北有宝山,遥相呼应,为国家积累金银财宝。”
● 中央决策
***故事·铸造经济中央同意上海建钢铁厂
1977年元旦,新年的上海异常寒冷,上海的大街小巷却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此时,分管经济工作的上海市委书记林乎加,却没有过节的兴奋,更没有要趁元旦放松一下的心理,他拨通了冶金部部长唐克的电话。
在电话里,林乎加向唐克部长诉说了上海的迫切要求。他足足说了半个小时。
原来,1976年以后,从中央到地方,从工业到农业,都具有一种可贵的急干把丧失的时间夺回来的热情。
面对落后局面,各个行业都提出了明确的生产目标,冶金部也不示弱,提出“建设10个鞍钢”。当时,上报的钢铁厂有3个,分别是:第一个在冀东,第二个是攀枝花,第三个是山西省太古交钢铁基地。而关于上海,冶金部只提到筹建一个炼铁厂为上海各钢厂提供铁水。
然而,在当时,上海1976年的钢产量已达430万吨。
上海钢厂没有生铁,430万吨钢所需要的生铁,要靠武钢、本钢、马钢等按国家计划调拨,一年数百万吨,既增加了铁路运力,又限制了上海钢厂的发展。
按上海钢铁厂的生产规模,年生铁缺口达300万吨左右。因此,上海新建炼铁基地已是十分迫切。
面对上海急需建炼铁基地的情况,冶金部却没有在上海建钢铁厂计划,林乎加非常着急,就赶紧向冶金部进行了申请。
接到林乎加的电话后,唐克也深深地感到:上海确实需要一个大的钢铁厂。
1977年1月下旬,冶金部派出以规划院院长王勋为首的规划小组赶到上海,考察在上海建钢铁厂的可行性及有关情况。
当天晚上,林乎加就来到王勋下榻的上海大厦17楼,握着规划小组每一名成员的手,兴奋地说:“上海人民感谢你们的到来啊!”
接着,林乎加和王勋一行就上海建立钢铁厂一事进行了商谈,商谈中,林乎加详细地向王勋介绍了上海急需生铁的情况。
会谈在一片融洽的气氛中进行,一直会谈到深夜。临别时,林乎加还慷慨地把自己的上海牌轿车让给了考察小组乘坐。
从第二天开始,王勋一行坐着林乎加的轿车,走访了上海各个钢厂,对各钢厂的范围、工程地质等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考察。
考察中,王勋一行白天现场踏勘,晚上计算,每天要工作20个小时。快过年了,他们要在年底前得出调查结果。
经过了一星期的考察后,王勋心里有底了。
一天,王勋高兴地告诉林乎加,可以在上钢一厂安排建设两座1200立方米高炉。
林乎加听了王勋的话后,兴奋起来了!
1200立方米高炉,一天可出铁2000吨左右,这样上海缺铁的问题就解决了啊。
春节过后,上钢一厂安排建设两座1200立方米高炉的消息传出后,全厂都非常高兴。
为此,上海冶金局还特地开了个庆祝会。
在庆祝会上,很多老工人都留下了激动的泪水。是啊,上海太需要一个大规模的钢铁厂了!冶金部决定扩大规模
1977年4月,国家计委、冶金部、交通部、铁道部赶赴上海,与上海联合组成规划组,进行落实1200米高炉的钢铁厂事宜。
然而,就在大家怀着满腔希望,等着钢铁厂开工建设时,驻上海空军却提出了反对意见:
上钢一厂附近有江湾、大场、月浦3个机场,尤其是江湾军用机场距上钢一厂最近,不能超高。
于是,两个1200立方米高炉计划被叫停了。
1977年6月,经过3个月磋商,冶金部召集全国12个重点企业在北京民族饭店开会,将上海建造高炉的问题再次提到了议事日程。
鞍钢的马宾、武钢的沈因洛以及上海的陈大同都参加了会议,研究如何抓好生
产等问题。
有一天晚上,唐克部长专门同上海的陈大同,进行了一次专门谈话,大致意思是上海建高炉能不能比1200立方米更大些,如2500立方米,当时鞍钢、武钢已经建设了这么大的炉子,这样可以就地解决上海生铁不足的问题。
接着,在会上,冶金部副部长、炼铁专家周传典大胆地提出了他的建议:既然要搞就搞大的,干脆上两座每座2500立方米的高炉,一揽子解决上海缺铁,武钢、本钢、马钢调不出铁,铁路运力紧张等问题。
专家的建议得到了与会同志的赞同,于是,会议决定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钢铁巨人:宝山钢铁厂开工建设》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