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一、中央决策(2/5)
找江边开阔地带建大高炉。
6月,冶金部部务会议决定较彻底地解决上海所需生铁问题,计划在上海建设2500立方米高炉两座,并派出规划院副院长计晋仁同志带领规划组,到上海选择厂址。
规划组一行勘察了吴淤、测河、金山、槽径等地,经过比较,确定在宝山境内的测河口到石洞口一带建造两个2500立方米大高炉。
9月16日,为加速发展钢铁工业,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批准,冶金部派出了以叶志强同志为团长的代表团赴日本考察钢铁工业。
考察团成员有:副团长邱纯甫,国家计委部业梅,马宾、周冠五、戚元靖、李振江、黄墨彬、王彦才等主要钢铁厂的领导同志。
通过近一个月的考察,考察团对日本利用新技术改造钢铁工业所取得的进步印象很深。
离开日本时,考察团还从日本带回一些日本钢铁厂生产和建设的电影和幻灯片,为***和有关部委的领导同志放映,宣传近代钢铁工业,希望促使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加速发展我国钢铁工业。
这次代表团的考察,对宝钢的决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10月22日,从日本考察回来的冶金部副部长叶志强等到***,向*****汇报访日见闻和感受。
简单地寒暄后,叶志强请中央领导观看新日铁赠送的一部电影专题片和幻灯片。
***、***、**等中央领导被影片中的画面所震撼了,因为他们在影片中看到的是:
烟囱里没有浓烟滚滚,宽大明亮的厂房洁净如家,工作现场一尘不染;看不到成群结队的浑身油泥、大汗淋漓的工人,厂区几乎看不到人影,只有少数几个人坐在计算机屏幕前指挥生产;比中国大10倍的高炉**人云,还有比中国大10倍的300吨以上的转炉和每秒超过了70米的全连轧轧机……
看了电影后,中央领导很不明白:日本是个岛国,没有铁矿、煤矿,就连石灰石也要靠进口。15年前,中国与日本的钢铁产量相差无几,短短15年,其钢产量竟猛增到了1.19亿吨,是中国钢产量的5倍!
此时,中央领导感到心情格外沉重,一种改变落后的使命感重重地压在了他们的心头。
有人甚至不相信这是真的,惊奇地问道:“这是真的吗?”
叶志强肯定低回答说:“是的这确实是我们到日本后,亲眼所见。”
接着,叶志强又心情沉重地说:“有一天,日本人请客,服务员送来易拉罐啤酒和饮料,我们没见过,不会用。鬼才知道日本人竟能把钢铁轧制得像纸一样薄,还印上了彩**案。那个罐头,日本人用手指一拉就开了,所以叫易拉罐,我们的铁皮罐头是焊制的,要用特制的锥子才能撬开它。”
最后,叶志强还沉重地回忆了一段他在日本的难忘经历,这段经历深深的震动了叶志强和随行的中方人员:
一次,日方安排我们到八幡厂去参观,中国驻日机构人员奉命随行,驻日机构人员代表国家形象,按照外交部规定必须乘坐中国轿车,并且车前要悬挂国旗。
那天,由于安排的行程较紧,车队在高速公路上开得比较快,日本车前面开,我们的车怎么也跟不上去,日本车只得走走停停。
后来,中国司机不得不冒险加速,这一来,中国车受不了了,车子抛了锚,怎么也发动不起来了。
最后,中方人员只得坐到日本车里,中国车让人家的清障车给拖走了。
我们的心里真不是滋味啊!大使馆用的车是我们最好的轿车了,面板用的是热轧钢板,既厚又重还要生锈,涂漆后光洁度也不好,而日本用的是冷轧板,酸洗、镀锌、电烤漆,轻盈、透亮……
中央领导被震撼了!
中央领导的心弦被拨动了,本来准备立足国内发展钢铁,在冀东建设一座年产1000万吨的中国最大的钢铁基地的思维开始转向。
于是,在当时,在上海要求建立2500立方米高炉的计划就需要调整了。
听到叶志强带来的信息后,有人说:“2500立方米高炉在日本已经不是什么大高炉了,日本高炉的容积已经到了5000立方米。”
还有专家们呼吁说:“不行!最少也得搞3000立方米以上的高炉才行!”
于是,2500立方米高炉被否定了,炉型需要再次加大。
两个月后,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冶金部、外贸部联合上书***,提出:
抢建年产500万吨生铁的上海炼铁厂,引进两座4000立方米高炉及相应的炼焦、烧结成套设备,厂址选在宝山月浦机场,力争1980年建成。
***副主席批示:“原则同意。”
接着,***等中央领导同志也相继表示同意。
1977年11月25日,几经周折,上海建高炉钢铁厂的计划终于定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钢铁巨人:宝山钢铁厂开工建设》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