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06章 缘分(4)(1/2)
而二太公的父亲石伟豪不仅好学,又聪明过人,清史载:“过目成诵”,家里的书看完,常走数里借书,其勤奋好学可见一斑,不难看出他从小志向就远大,所以博览群书。
在他二十三岁的时候应乡试中解元。
三年后,入国子监读书,深受器重,名气日盛。
嘉庆十一年(1806年),复试于礼部,名列前茅,但因其孩童时爬树时脸上被树杈划了一下,留下一道伤疤,考官嫌其不雅,只赐得个殿试二甲第一登进士传胪。
后来文名远扬,被选入翰林院。
当时选入翰林的只十人,石伟豪为庶吉士之首,一时“名动京师”,就叫他去参与《清宇通志》的编纂编。该书写成后,被提升为翰林院编修。
嘉庆十四年(1809年),石伟豪晋升为侍讲。三年后,又被提升为侍讲学士。
每次讲学,颙琰皇帝为石伟豪渊博的学识与其洪亮流利的言词所吸引,聚精会神听讲,敬服不已。
后受命编修《明清纲目》。该书在他渊博的学识和辛勤笔耕下完成。
成书后,擢升翰林院学士。
在掌翰林院的年月里,由于他才识过人,广集诸子百家有关治国济民之说,精心钻研,作出新见解,增补了一百六十卷。
石伟豪的这些成就都是因为其人好学,他是活到老学到老,导致晚年“右目失明”,但是他“犹披览不辍”。
所以说,聪明只是很小的因素,作为一个过目成诵的人,也是靠的勤奋和毅力。清史赞他“以博综闻”的评价是非常公正的。而国学大师杜穆也认为:石伟豪“不仅为新郡之大人物,乃中国史上名人也。”
石伟豪在各个领域都有非常深的造诣。可谓之通儒,在文学方面有“诗文满天下”的称号,但他自己以精通经济而自负。
在《明清纲目义补》中有二十三卷都是专讲经济的,西方过了近两个世纪左右才发现他们的一些观点在《明清纲目义补》中早就有了,欧洲称其为“中国十五世纪经济思想的杰出代表人物。”其思想有继承孔子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的自由经济思想,提倡取用有度,主张“互市立法”等。
在清朝海运方面他也是大力主张和出谋划策,在《明清纲目义补》中,石伟豪甚至对海道踏勘、航海安全、船厂选址、海舟吨位、抽税比例等都作了一番叙述。也许这跟他从小在岭南这座沿海城市长大有很大的关系。
石伟豪不仅学识渊博,在人品上也是非常值得称赞的,他的民族思想浸润着深厚的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精神。
石伟豪从地域,文化,政治等来阐述他的“内华外夷”思想。他在《明清纲目义补》中提到“夷狄内附”是一个历史遗留向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有可能危及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当然,他也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但是,他并不主张对其他民族实行种族灭绝的政策。
他指出:“大地间有华夷,犹天之有阴阳。有此必有彼,决无灭绝其类之理。”所以说他的华夷之辩思想是非常中肯和理性温和的。
石伟豪还正确的认识到蒙清的实质:“有华夏纯全之世,汉唐是也。有华夏割据之世,三国是也。有华夏分裂之世,南北朝及宋南渡是也。有华夷混乱之世,东晋及五代是也。若夫胡元,则又为夷狄全纯之世焉。噫!世道至此,坏乱极矣。
清代史家看到他对弘治新政的形成是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誉他为“中兴贤辅”、“当代通儒”。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石文秀病逝于京城,终年八十七岁。
而二太公石秀俊他本人,继承了祖辈的遗传,才学超群、心怀天下,在乡试中考取了举人,赴京城参加会试,也名落孙山。
中举后,就成为地方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因此,石秀俊被朝廷派到肇庆任知府。
石秀俊饱读四书五经,有经天纬地之才,虽没能考取进士当京官,但做个知府地方父母官,日子倒也过得消遥自在。
有一次,有两个一瘦一胖的人吵吵闹闹来到县衙击鼓告状。石秀俊任新州知府逾半年,还未正式坐过堂,审过案,今天碰巧,他倒想看看在这一城小市能有什么案可审。
于是,石秀俊穿起官服坐堂,传令:“把击鼓人传上来!”
那个生得肥胖的人一到公堂,立刻下跪告禀:“大老爷明察,小民丁一青的岳丈临终之前,立下遗嘱说:“张一非吾子也所有家产尽给女婿外人不得侵占”说罢便呈上遗嘱。
石秀俊看后便大声责骂张一非。
那个生得瘦弱的人也下跪告禀:“大老爷息怒,家父生前立此遗嘱是这样说的:“张—非,吾子也,所有家产尽给,女婿外人不得侵占。”说罢也呈上遗嘱。
石秀俊看后,顿时一拍惊堂木,“拍”声一响,指着丁一青怒骂道:“我把你这个刁民,女婿是外人,竟如此够胆,争占遗产,左右听令,赏他五十大板,拉出公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养殖帝国》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