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6章 06:街头遭遇恐怖(1/1)
来到澳洲,我居住在离墨尔本城约30公里Dandenong(丹迪农)区。那天,与亲戚P同去墨尔本城办事。P指着一处要倒不倒的楼房对我说:“你是学建筑的,你看这座要倒不倒的楼房是不是怪怪的。这窗子是斜的,门是歪的,墙是偏的。你在中国没有见这种楼房吧?这就是西方国家,什么花样都有。”我说这是“解构”的房屋。P说什么“建狗”的房屋,你还带着中国思维,不知澳洲的思维。这是西方文明,不是为狗建的房屋,而是为人建的楼房。我说这样的楼房我决不会去住,我想恐怕上帝经过这儿,也不见得会进去住。
解构(Deconstruction)或解构主义建筑(De—Architecture)的要害是词头“De”。其含义是互解、反对、否定、下降、裸露的意思。它在建筑设计上的最大特点是随意性或随心所欲。解构主义早在1967年被法国人德里达提出。德里达生于一个犹太裔家庭。从童年起就体验着一种刻骨铭心的孤独感。为了驱散这种孤独感,他研究哲学、美学,他的第一本书是《人类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游戏”是关键词。他用研究学问这种高层次的游戏去驱散内心孤独。而美国建筑师屈米把“解构主义”引入建筑,他通过积木式的建筑游戏方式去排遣人内心(原始)的孤独和寂寞。或者像我们眼前看见的这一幢歪歪倒倒的楼房,这正是解构主义建筑语言的任意性(修到哪里算到哪里,或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到哪里)的理论根据。解构建筑是以破碎、凌乱、不完整和给人未完成的感觉为表现。好像这样让人看着心里难受,解构主义者才感觉满足、过瘾,不再孤独、寂寞。人,或许是一种饱暖之后玩游戏的动物,而游戏之后又倍感孤独、寂寞。这可能正是今天西方前卫的先锋建筑中搭积木游戏成分,或随意性越来越多的缘故。
在墨尔本街上我只看到这一幢解构建筑,已感觉它太刺伤眼睛。幸好,在城的另一处我看见已有100多年历史,用石砌的大教堂,它顶端窗的细部是金色。它给人宏伟,挺拔的美感。站在教堂内部,能感受庄严的气氛,令人肃然起敬。在我看来,这大教堂至少包括:和谐、比例、尺度、秩序、完美、对称、韵律、色彩、平衡和向上的美的享受。那高高的穹顶结构是用建筑的语言营造着祈祷的希望,那金色的屋顶如一艘对着蓝天发射的宇宙飞船,仿佛要把人们加载宇宙时空,提高着人的精神境界。澳洲是一个被海洋包围的国家,但海洋的波涛怎能凝固漂泊的魂。所以船长和水手最后都要登岸,回到大地,魂也要回到这些建筑物上。是教堂这种对“时间、空间、建筑、时代精神”建筑美本身的追求,人间才变成了天堂,凡人身上才沾上一点神性。而解构大师们则认为,人类经常面对的情况是心灵和存在本身的支离破碎,他们要解构的就是美的“神性”。所以我说上帝也不喜欢住到那一幢解构的楼房。
一个城市的建筑结构,我想它或许探求的应是天、地、人、神四重结构。特别是探求人性与空间的关系。“manandspace”(人和空间)这个标题,或许能拔高城市的心胸,拓开都市的视野。
当然按我亲戚P的说法,这歪倒的建筑是西方文明,我也不想与他争论。人各有各的认识,各有各的看法。自由国度、自由人。只要不杀人放火,不做恐怖分子就行。但解构主义是当代建筑的恐怖主义。拉登懂得这点,它把能表述美国人精神和灵魂状态的世贸中心给摧毁了,为的是出重拳打击美国的心脏。
在墨尔本街头我遭遇恐怖。但,好在墨尔本城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教堂。有了教堂,听到了钟声,人心才会心安。在21世纪最大的课题是心安,恐怖主义使该课题显得更为突出。
我爱着墨尔本城的教堂!它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建筑语言,传达出多少思想、观念,过去和现在的感情啊!
我厌恶着那恐怖,它像城市的一个痛点!
2003年6月Dandenong
不想错过《在海一方A.第二卷》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