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二、亲贤远佞(1/2)
卷四十九·《傅子》治要
【原文】
傅子曰:“正道之不行,常由佞人①乱之也。故桀②信其佞臣推侈,以杀其正臣关龙逢③,而夏以亡。纣信其佞臣④恶来⑤,以割其正臣⑥王子比干之心,而殷以亡。”曰:“惑佞之不可用如此,何惑者之不息也?”傅子曰:“佞人善养人私欲也,故多私欲者悦之。唯圣人无私欲,贤者能去私欲也。有见人之私欲,必以正道矫之者,正人之徒也;违正而从之者,佞人之徒也。自察其心,斯知佞正之分矣。”
【注释】
①佞人:巧言令色,工于谄媚的人。出自《论语·卫灵公》。
②桀:古夏朝的君王,为暴君。
③关龙逢:夏朝末年的大臣,因直言进谏被夏桀杀害。
④佞臣:奸邪谄媚的臣子。
⑤恶来:商纣王身边的大臣,以勇猛著名。
⑥正臣:正直忠诚的臣子。
【译文】
傅子说:“忠正之道得不到实行,多是君王受巧言令色、工于谄媚者的迷惑。所以夏朝桀王因为听信奸邪谄媚之臣的话,而杀害了正直忠诚的臣子关龙逢,结果夏朝被灭亡。商纣王因为听信奸邪谄媚之臣恶来的话,因而将正直忠诚的臣子比干的心挖掉,结果殷商朝灭亡。”有人问:“既然奸佞之臣的迷惑并不可用,为什么还会有人不断被迷惑呢?”傅子说:“奸佞的人善于培养人的私欲,所以私欲心强的人就会因此而高兴;只有圣人是没有私欲的
,而贤德者也能清除自己的私欲。也有人看到他人有私欲,就必定用自己的思想去对其进行矫正的人,这是正直忠诚的人。违背忠正之道而顺从私欲的人,就是奸佞谄媚的人。观察自己的内心,就会知道奸佞谄媚者与正直忠诚者的分别。”
卷三十九·《吕氏春秋》治要
【原文】
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者也。玉人①之所患②,患石之似玉者;贤主之所患,患人博闻辩言③而似通者④〔通,达〕。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而圣人之所加虑⑤也〔思则知之〕。
【注释】
①玉人:专门雕琢玉器的工匠。
②患:忧患,担心。
③博闻辩言:博,多的意思;闻,传闻;辩言,即巧言;意为多听于传闻,似是而非的言论。
④通者:通晓达治国方法的人。
⑤加虑:多加思索,加倍思虑。
【译文】
让人产生迷惑的,必定是事物中有相似的地方。雕玉的匠人之所以担心,就是石头像玉一样。贤德之人之所以担心,就是怕那些多听于传闻,似是而非的人太像通晓治国方法的通达者。往往亡国的君王都看似很聪明,亡国的臣子则都似乎很忠诚。这种相似的事物,会让愚昧者产生迷惑,同时,也是圣人应该加倍思虑的〔细心思考就可以分辨〕。
卷三十一·《六韬》治要·武韬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王者举兵,欲简练①英
雄②,知士之高下,为之奈何?”太公曰:“知之有八征③:一曰,问之以言,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谍④,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⑤,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⑥;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
【注释】
①简练:选择,训练;《汉书·息夫躬传》:简练戎士,缮修干戈。
②英雄:指才德、武功高于他人的人。
③征:证明、证验。
④间谍:间,隔开,间断;意为挑拨使人不和。
⑤显问:对显而易见的事,故意询问。
⑥贞:坚定,有节操。
【译文】
武王问太公:“君王若要兴兵,想从中选择才德武功高于他人的人,如何知道将士才德的高低呢?”太公说:“想要知道他们才德的高低,有八个方面可以证验:一是观察,提出问题,看他们如何对答;二是极力追问,看他们的应变能力;三是挑拨他对君王的思想,看他是不是忠诚不变;四是明知故问,看他的德行操守;五是给他获得财富的机会,看他是不是守廉知节;六是用女色试探,看他是不是坚定不移;七是用危难试验,看他是不是勇敢;八是让他饮酒喝醉,看他是不是酒后失态。八种证验都试过之后,这个人的贤德与不肖也就区别出来了。”
卷三十九·《吕
氏春秋》治要
【原文】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臣、人子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所欲,人臣、人子不得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在君父则不仁不慈,在臣子则不忠不孝〕。不知理义,生于不学〔生,犹出也〕。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贵贱贫富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群书治要:精装典藏版》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