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乐天派”白居易(1/4)
白居易(772—846) 唐朝现实主义诗人。他倡导新乐府运动,诗歌创作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著有《白氏长庆集》名世流传。
公元7**年(贞元五年),白居易18岁,随父在衢州任上。
这一年,著作顾况“坐诗语调谑,贬饶州司户”,路过此地,时为文学青年的白居易抱着一腔热诚,到他的下榻处登门求见。
顾况时为大人物,大人物就得有大人物的范儿,一个文学青年,自然不会甩他。何况,看门卫递过来的求见刺,那名字却不讨这位大牌诗人喜欢。
著作,是官名,也称著作郎,主撰国史,隶属于秘书省。官位不低,从五品上,实际却是坐冷板凳的闲差。在这个有声望、无权势,有地位、无利益的清水衙门里,混口饭吃,绰绰有余,生老病死,保证待遇。但图功名、求利禄、想发达、往上爬,可并非值得留恋的地方。
顾况认为自己“当得达官”,有点不安心,有点不自在。
中国人之吃亏,多在于自我感觉良好。因为当时先后为德宗相的柳浑、李泌是他的朋友,一言九鼎,大权在握,安排一份要职应该不会有什么困难。可他疏忽了一点,这两位是政治家,而非纯粹的文学家,谈谈诗歌,怡情悦性,饮饮老酒,消食化痰,当无不可。但要让他俩向皇帝举荐,要朝廷叙用,委以重任,授以达官,就不能不心存顾忌了。
不是不相信他的才干,不是不相信他的能力,可谁能把握得住这位大牌诗人的自由主义呢?万一吊儿浪当起来,万一胡说八道起来,谁来替他擦屁股?果然,“吴人顾况,词句清绝,杂之以诙谐,尤多轻薄。为著作郎,傲毁朝列,贬死江南”(唐朝李肇《唐国史补》)。
顾况就这样被踢出长安,谪往饶州。途中经过衢州,碰上拿着自己作品求见的白居易。一般来讲,官员倒台,通常也就什么都不是了,立马可怜兮兮,一脸惶恐,只有他努力搭理人,而无人再跟以前那样巴结他了。而文人失败,哪怕失败得很惨,只要确实写过有一点影响的东西,还是会有人刮目相看的。至少那些文学后生们,才不在乎你犯过什么错误,戴过什么帽子。这一点,当过**的我,倒是蛮有体会的。
于是,遂有了白居易受到顾况赏识的这段嘉话。
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谒顾况。况谑之曰:“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赋得原上草送友人》,诗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况叹之曰:“有句如此,居天下有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白居易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咸阳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五代张固《幽闲鼓吹》)
白居易这次面谒顾况,与他“初举”、“应举”,了无关系。白居易第一次来长安应进士试,是在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而顾况被贬饶州,为7**年(贞元五年)间事,后来顾况隐居茅山,为793年(贞元九年)间的事,他早就受了道箓,早就隐居山林,怎么可能跑到长安去,专程为白居易鼓吹说项呢?真实的历史,应是顾况在贬官南下途中,与白居易有了这次接触。
类似的文字记载,还见诸《唐语林》《全唐诗话》《唐才子传》等书,看来顾况赏识白居易,道路传说,反响很大,才留存文人笔墨之间。那时白居易才19岁,名不见经传,而顾况乃诗界大腕、文坛掌门。尤其是在李白、王维、杜甫等顶级大师死去之后,就他独撑唐诗一片天,因此他的评价等于给白居易打开了文学之门,也等于把他推上了仕进之途。
第一,名人说话;第二,作品过硬、白居易顿时成了****。这使他公元780年(贞元十六年)第四名进士及第,使他782年(贞元十八年)登书判拔萃科,使他806年(元和元年)中“才识兼
茂,明于体用科”,使他808年(元和二年)任翰林学士,在仕途的大道上一路绿灯,通行无阻。唐代的科举制度,仍受九品中正制度影响,缙绅豪门的保举、名流雅士的推荐,十分要紧,干系重大。顾况那时若是有大唐全国作家协会的话,弄个主席、副主席当当,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他用不着那样积极、那样投入、那样奔走、那样抓耳挠腮,为捞作协这份闲职,费心费力。只要他有这个意思、这个想法,那些沐猴而冠的家伙,先就自惭形秽了。这样一位继续高举盛唐诗歌旗帜的前辈,既德高望重又声名鼎沸,出来为白居易打保票,还有哪位主考官、敢不当回事呢!
这则文坛佳话,实际意义不仅如此。顾况所说的“居大不易”,和“居天下有何难”,并非无足轻重的闲话,确实有值得所有人深思熟虑的真理。
第一,什么叫“居”,仅仅是指遮风避雨的屋子吗?若这样简单化地理解,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第二,所谓“居”,大者,概括天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中国人的教训(上册)》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