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十一章 迪丽尼卡(1/2)
吉尔吉斯斯坦签证处并不好找。
阳光透过摇晃的车窗折射进来,空间和时间跟着曲折,仿佛将我与身外的世界隔绝。扑朔迷离的香水味弥漫在空气中,我坐在车厢的最后一格,凝视着窗外正在发生的事情,处处觉得新鲜,找办事处便显得无关紧要了。
沿途经过24小时便利店“每日每夜”、叶尔羌商店以及阿尔曼超市,西式连锁店与维吾尔式商店巧妙结合,里面贩售着琳琅满目的产自中亚、伊朗和土耳其的商品,像这座现代丝绸之路城市的胎记。大卫·高曼(Dave Gorman)有过一段不进连锁店的旅行,因为他认为连锁旅店、商店、加油站让旅行变得没有任何特色。但也许****的连锁店是个例外。
在蛛网密布的城市中穿行,就像在高架桥和地下道里玩密室逃脱。当瞧见标着醒目的“tral Asia”的建筑和几辆停放在门口通往中亚的货运汽车,方找到吉尔吉斯斯坦办事处。
隔着厚厚的防弹玻璃望进去,年轻的签证官戴着金丝眼镜,却长着一脸横肉,身旁的女助手倒是举止优雅,但并不抬头。
我轻声地问道:“您好,请问在哪里领取申请表?”问话石沉大海,像我在自顾自说。傲慢的签证官缓缓地抬起头来,表情仍旧僵硬,用他那没有一丝褶皱的西装前袖,指向门口的公告栏。
走出办事处,门口站着两名中亚扮相的人。矮胖的络腮胡大叔戴着一顶巴拿马帽,皮肤黝黑。另一位身材瘦高的中年人,精神抖擞,手里拿着本紫红色的中国护照。
“您会说中文吗?”我用英文试探性地问道,再用中文说了一遍,络腮胡大叔方才回过神来,毕恭毕敬地看着我。
“我想知道我为什么不能办签证。”
“我帮你问问吧。”他拿过我的护照走进办事处,隔着窗户用吉尔吉斯语和签证官交流着。亲爱的长官大人语气生硬,极不耐烦,像极了中国的某些基层行政官吏,不大不小但握有权力,一丝一扣都用得恰到好处。不一会儿,大叔皱着眉头走了出来,无奈地说道:“你需要邀请函!”
原来他们是中国籍的吉尔吉斯人,即柯尔克孜族,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做贸易生意。吉尔吉斯斯坦是1991年从苏联独立后建立起来的民族国家。在吉尔吉斯语里,“吉尔吉斯斯坦”是由草原与流浪组成的合成词,含义即草原上的游牧民。
我记得有一位柯族的同学,竟在他毕业演唱会上讲了一个黄色笑话,引得台下一怔。纵然明白却不敢笑的、虽不明白仍勉强笑的、彻头彻尾都在笑的、面红耳赤和赧颜汗下的,齐聚一堂,场面十分滑稽。
高个子的柯族人给消息灵通的朋友打了电话,说道:“拿到外交部的邀请函需要300美金,还得有一张去比什凯克的机票,2000元左右。”原来各国的官僚机构都是一样,只好无缘吉国之旅了。
“我们到比什凯克机场接你,记得联系我们,大家都是中国人嘛!”络腮胡大叔客气地说道。
站前广场上,人群一簇一簇。太阳下一个影子向我走来。
“你好,我的朋友!”迪丽斜着脑袋看我,俏丽的衣裳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天啊!你没有跟旅游团?”她惊讶地说道,两肩微耸。
迪丽的全名叫迪丽尼卡(Dilnigar),维吾尔语里的意
思是“心的美人”,是我两年前认识的第一位维吾尔族同学。此次约我在火车站见面,也顺便来向参加***际民族舞蹈节的朋友们送行,他们将星夜兼程地赶往平壤。歌舞团里有一些熟悉的面孔,据说也是我的校友。在里面我认出了卷子,在兰州还听过几次他的民谣演出,但他歪偏着头,似乎不敢认人,恐怕未料到遥远的边疆会碰上熟人,并知晓你的一举一动。
“他喜欢我。”迪丽调皮地说。刚送完歌舞团,又意外在广场车站碰到两个同学,真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我知道你要去的地方!”
我打算去拍一些****的城中村。在公交车上,迪丽摆弄着我的手机,不一会儿黑屏了,便又气又恼,哭丧着脸说道:“呀!我赔给你就是!”
山西街,不知何缘的名字。一条条民风民俗的小巷,即将淹没在茫茫的现代高楼中。现代性(Modernity)使得社会形式变得复杂,时间与空间的序列都被打破,让我们在家乡却似在异乡一般。
每一个维吾尔族小孩都是天生的表演者,对未知世界的新奇感和强烈的表现欲使得他们和镜头若即若离,羞涩、好奇、恐惧和躲避的目光交织在一起。
年轻人因为城市化和“语言障碍”,面临失业的困扰。这听上去挺奇怪的,语言何时能成为障碍呢?即便是在讲究效率的商品社会里,“语言都不应该是障碍啊!”蒙古族学者纳日碧力戈这么说道。
语言的转换和冲突也饶有兴致,现代标准普通话的前身是清军入主中原后满式汉语,讲究字正腔圆,简化许多音调的同时,区分了部分读音,和古汉语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搭车十年》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