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默认卷(ZC) 第十五章 辉煌年代(1/21)
丁玲一行去东北之时,正处在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前夕,华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已经连成一片。所以她们选择的路线是从西柏坡经石家庄、衡水、德州、临朐、潍县,到莱阳,从胶东地区的荣成湾俚岛渡海至大连,然后去安东,从安东绕道朝鲜平壤经绥芬河到哈尔滨。从西柏坡至莱阳,是乘汽车,为防止敌机轰炸,夜行日伏。
行前,毛泽东接见了丁玲、张琴秋等从华北出发的代表,中央妇委召开欢送会欢送她们。途中,在临朐(当时中共中央华东局驻地),她们受到华东局书记饶漱石的接待,向她们介绍华东的情况并宴请她们。
她们这一路,唯一有危险的就是渡海。乘机帆船渡海,怕遇到大风浪。这倒其次,主要的是担心遇到国民党的军舰,这条线上常有国民党的军舰巡逻。为此,她们都换上了便衣,每个人都编好了自己的假身份,以防被拦截时的盘查,并把随身携带的文件包扎好,如遇紧急情况就把它们沉入海底。当她们穿过国民党海上封锁线的那天夜晚,还真遇到了国民党的军舰,经过与敌人巧妙周旋,终于化险为夷,于第二天一早到达大连。从大连至安东也是乘汽车,往后的路就搭乘火车了。
丁玲是7月31日晚到哈尔滨的,第二天一早便参加了全国劳动代表大会的开幕式。
国际民主妇联第二届代表大会原定9月份在巴黎召开,但是法国政府拒发一部分代表的签证,包括中国代表在内。所以会议改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开会时间也向后延了。这样,母亲和我在一起生活了三个月,在我的一生中,这是难得的三个月。我在前一年参加一支干部队从晋察冀边区行军到东北,此时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
这三个月里,丁玲是很忙的,代表团内有政策方面的学习,还要为大会准备文件,宣传材料。丁玲身兼妇女、文艺两方面,她自己还要准备宣传、介绍解放区文艺的材料。
辽沈战役胜利,11月2日东北全境解放。中国妇女代表团于11月9日晚,在一片激动人心的胜利的喜悦中,乘火车离哈尔滨经莫斯科去匈牙利。
国际民主妇联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948年12月1日至12日在布达佩斯举行。在这次代表大会上,丁玲被选为国际民主妇联执行委员会委员(理事)。
会后,代表团于12月13日离开布达佩斯前往莫斯科,在莫斯科逗留八九天,参观,12月26日乘火车离开莫斯科,行程七八天,于1949年1月3日晨回到哈尔滨,4日晨离哈尔滨去沈阳(我曾去车站接送),大约是5日下午到达沈阳。
丁玲这次出国,收获比较大的可能还是会见苏联作家协会总书记法捷耶夫。那时,苏联是“老大哥”,我们经验不足,是一个全面向苏联学习的年代。丁玲出国之前就想到,一定要去苏联作家协会一次,了解苏联文艺工作的组织情况,以及文艺工作如何加强思想领导的问题。她认为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这也是组织上安排给她的一项任务。当从布达佩斯回到莫斯科后,她去到苏联对外文化协会。这件事是由他们负责联系。当协会副主席和远东部部长听了她所提出的要了解的问题的具体要求后,说道:“你所愿意了解的问题是如此的深刻,而时间又是如此的短暂,恐难全部满足你,但一定尽力、设法。”
法捷耶夫那些日子很忙,他是苏联作家协会总书记、苏共中央委员,但是他愿意抽出半天时间会见丁玲。著有《第一骑兵军》的剧作家维什涅夫斯基、著有《莫斯科性格》的戏剧家梭甫洛诺夫等也一同参加会见。
会见是在下午。丁玲简单地介绍了中国解放区的文艺工作情况之后说:“中国的形势很快将有个大的变动,因此文艺工作也将产生新的组织和领导方式,我希望了解苏联社会主义的一些组织及领导方法,以作为参考。”个子高大,满头银发,面色红润,衣着整洁,精神饱满,带有军人风度的法捷耶夫一一回答了她的问题。整个谈话使丁玲感到:“法捷耶夫同志总是这样亲切的同我说话,他一点也不客气,没有虚伪的客套,好像同我说这些话都是有一种责任似的。我喜欢这种态度,这种态度使我舒服,使我能够象在家里一样不感觉拘束,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
临近谈话结束时,丁玲把她收集来的一叠书,有《李有才板话》《暴风骤雨》《白毛女》,和其他一些解放区的文艺作品送交给法捷耶夫,表示希望被译成俄文,介绍给苏联的读者。
法捷耶夫签名题赠给她《青年近卫军》;她把她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赠送给法捷耶夫和其他几位作家。这时,维什涅夫斯基问:“你这本书第一版印多少?可以得多少稿费?”丁玲回答道:“中国解放区现在版权制度尚未建立,作家不计较印多少,销多少,也不计较稿费,没有也行。如果有一些,能拿来买瓶较好的墨水就很高兴。作家不保留版权,而且欢迎翻印。”他们都笑了,法捷耶夫会意地说:“三十年前我们也是这样的,一块吃餐饭就完了。”大家都笑了起来。
这次会见,丁玲感到很满意。当她和翻译柳芭·波兹德涅耶娃回到饭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丁玲传》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