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默认卷(ZC) 谁来保卫21世纪的中国(1/5)
我是一个有二十一年军龄的老军人了,写这样的文章合不合适?中国人好不容易才在近些年获得了一些生逢太平盛世的感觉,会不会认为我在搞什么耸人听闻?
仔细想想,我还是决定写出这篇文章。因为我坚信: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早晚是要被淘汰掉的;听不进盛世危言的盛世,注定要短命的。当今世界,实力最强的美国,搞国防的指导思想仍是如何防止外敌对美国本土的入侵,中国怎么敢说战争的危险永远不会降临呢?
下面便是我这个指挥不了一兵一卒的陆军中校,对国家安全这一重大问题的点滴思考。
一
90年代初,我带着对海湾战争尚沾着硝烟和电波的新鲜记忆,到首都北京继续求学。我学的主课,是如何组合出能呈现美妙旋律和韵味的方块字,来表达对世界的认知。但是,在京求学的六年,对战争的研究,却花去了我最多的时间。对战争的研究,我是尊唐太宗的古训进行的:“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一战二战、军阀混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历次中东战争……本世纪大大小小的战争,都曾进入过我的视野。因一直存在写出中国的《战争与和平》和《静静的顿河》这样的战争小说的野心,就对本世纪发生在中国的战争进行了细读,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写出了《十大军阀风流史》《日出东方——红一方面军征战纪实》《红太阳白太阳——第二次国共合作启示录》《血祭太阳旗——百万侵华日军毙命中国纪实》《纵横天下——第四野战军征战纪实》《横扫西北——第一野战军征战纪实》和《末日的祭礼——百万国民党土匪大陆覆灭纪实》等纪实文学作品。不管纯粹的作家同仁们会如何讥笑我这种庸俗和笨拙,我都珍视这种研读对我带来的莫大教益。
这种对战争的重读,加深了我对战争的理解。我把战争的起因主要归为三种:一是因争夺利益或叫基于民族的生存危机发生的一个国家对另一个或几个国家的入侵:一是某些征服欲过分强烈的狂人为了名垂青史或遗臭万年,煽动所统治人民好战的隐秘天性,对另外民族实行侵略;一是因宗教信仰不同,推而广之也可视作因意识形态不同,在一地域爆发战争。当然,近代战争的成因变得复杂化了,不如十字军东征这样的战例那么纯粹,但战争的主要成因还是一眼可以辨出的。譬如,日本发动对华战争,其主要动因便是要占有中国的资源。譬如,美国发动对越南的战争,更多的是考虑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对抗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向南亚和东南亚甚至南半球的渗透。有这么多因素可以诱发战争,谁敢说多少年多少年中国不可能面对战争这样的话呢?
和平确实只是善良的人的一种理想和期盼,它不可能永恒地存在,也从没有让人类世世代代地享用过。因此,作为一个军人的我,便对中国可能面临的新的战争危险,有了杞人之忧。
在北京的六年间,多数情况下,听到的是对冷战时代结束的庆幸之声,仿佛战争一词早随着东欧的巨变和苏联的解体,已经变成一块化石或一则遥远的传说了。那时间,风行于校园内外的战争电影,都缀满着反战的音符,演奏得让人陶醉。《猎鹿人》、《野战排》、《战争启示录》和《生于七月四日》,这些招人眼目的越战片,无一例外都在控诉战争。中国人受这种震撼力极强的好莱坞电影的浸淫,都认为美国这只世界上最大的老虎,正在踏上向猫这种动物寻根认宗的不归路。便是常在极端看见了什么日本内阁成员又参拜了靖国神社遭到中韩等国抗议这类消息,中国人也都这样想当然地认为:有美国在上面压着,小日本又能翻起多大的风浪?
记得那时间有一部在海外出版的禁书《黄祸》在民间流行了好一阵。这部虚构性作品政治倾向性和历史观带着偏执,不在这方面说它了。它里面也写到了战争,写到了一场因人口压力引发的一场最终把中华民族带入毁灭性灾难的战争。它好像还虚构了中国另一个军阀割据时期。在这个时期过后,书中描绘了想象中的十几亿中国人涌向世界几大洲,最终导致世界文明史的终结。印象当中,这是90年代初,唯一一部把中国的未来命运纳入战争背景加以考察的幻想式作品。因为这部作品宣扬的是民族虚无主义,对基督教影响下的所谓蓝色文明盲目推崇,又对中国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人口问题的潜在危机做了夸张性的推断,故它的说服力和影响力都十分有限,想望英国作家奥威尔40年代末写出的预言小说经典《1984》项背的努力,彻底失败了。提及这段往事,是想说明:战争在90年代初在作家或者知识分子跟里,不是像游戏,就是像童话。总之,它离中国人的生活相当遥远。
90年代,还曾流行过一阵立国的“大象理论”。这种理论建立在两种学说之上:第一种学说是毛泽东的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第二种学说是邓小平的中国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所谓“大象理论”在国防上是主张中国彻底放弃对外的防御的。声称中国用不着拥有能对外作战的军队,只用养一支能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警察部队就足够了。这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永垂不朽的声音》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